首页 > 报史馆  正文

走进金报报史馆,看70年风云激荡,70载春华秋实!

2019-12-01 16:44:14

来源:

作者: 张黎明 陈少华 洪兵 李建林


金华新闻客户端12月1日消息  记者 张黎明 陈少华 洪兵 李建林 陈斌

今天下午,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走进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参观了报史馆和融媒体中心,感受金报70年来走过的历程。


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的报史馆,分为“关怀篇”“成长篇”“影响篇”“团队篇”和“展望篇”五个部分,以展板、实物、多媒体等方式,再现了金报集团70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春华秋实的光辉历史,也浓缩着金华70年新闻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70年来,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一直关注着金华关注着金报,让金报享受着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70年来,金报五次停刊到1982年五次复刊而延续至今;金报穿越铅与火,走过光与电,整合数与网;金报经历了从一张报纸到全媒体矩阵、从传统报社运营到传媒集团化发展,在风雨兼程中成长壮大。

一张张老照片,定格着熟悉的面孔、激动人心的时刻;指尖划过屏幕时跃出的一段段动人影像、一串串网络链接,让人思绪万千。报史馆承载着一代代金报人的光荣与梦想,留存着金报人永不磨灭的情怀与追求。这里不仅仅是金报人的荣誉馆和时光机,更是一个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教育基地。

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的徐益丰是金华日报的老读者。他说:“《金华日报》陪伴我走过33年,她是我的精神营养,每天必看,每月重温,发现好作品剪报保存,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习惯。《金华日报》像良师益友一样,教我写作,教我做人,激励着我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前行。33年的情感,《金华日报》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参观报史馆后,徐益丰说,《金华日报》虽然几易其名,但她踏着时代的节拍,她的性质不变,使命不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代金报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用一个个版面真实地记录了金华发展的轨迹,在字里行间表述了党的新闻工作者对党的事业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忠诚。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向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走进报史馆,感觉像走进了金华历史的长廊,这么珍贵的史料十分难得。报史馆设计别具匠心,内容详实丰富,科技含量高端前沿,真让人大开眼界,深受教育和鼓舞。”金华日报通讯员潘亮亮说:“作为一名消防员,我从2010年开始给金华日报投稿,最多一个月被采用12篇稿件,那时候看着自己写的文字印在报纸上,心情格外愉悦。金华日报是我成长的地方,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最初的剪报纸收集稿件到现在的客户端的一键查找,网络以便捷、迅速等特点,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而在传统媒体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金华日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走在媒体转型的前列,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特别是创办的一系列精品栏目,赢得大家普遍赞誉。七十年风云激荡,七十载春华秋实,祝金华日报越办越好!”

在参观融媒体中心后,读者徐益丰赞道:“新媒体发展异常迅猛。报社党委敏锐地将互联网作为新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延伸,及时投入重金打造金华新闻网。如今,金报集团已发展成为集报纸、手机、网络、视频于一体的全媒体供应平台,衷心祝愿《金华日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不少嘉宾在参观后,对”金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出了不少”金点子“。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汤兆武说:“我是一名金华人,我对《金华日报》有着深厚的感情。《金华日报》的办报质量名列前茅,权威性不可替代。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汤兆武为金报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方面提了两条建议:一是要更加注重“内容为王”。传播方式如何改变,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二是要讲究“体验为先”。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要注重宣传引导,与受众互动,为受众呈现更有价值、更接地气的内容。

新媒体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从传统的纸媒跨越到融媒体,金华日报的宽度将更广,传播力将更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修敏说,在移动端时代,报纸在追求“内容为王”的前提下,也要适应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拿起新媒体的武器,实现从"纸"到"端"的新跨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金报已走过70年光辉历史,在融媒体发展的大潮中,金报正在乘风前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

走进金报报史馆,看70年风云激荡,70载春华秋实!
首页 > 报史馆  正文

走进金报报史馆,看70年风云激荡,70载春华秋实!

2019-12-01 16:44:14

来源:

作者: 张黎明 陈少华 洪兵 李建林


金华新闻客户端12月1日消息  记者 张黎明 陈少华 洪兵 李建林 陈斌

今天下午,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走进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参观了报史馆和融媒体中心,感受金报70年来走过的历程。


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的报史馆,分为“关怀篇”“成长篇”“影响篇”“团队篇”和“展望篇”五个部分,以展板、实物、多媒体等方式,再现了金报集团70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春华秋实的光辉历史,也浓缩着金华70年新闻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70年来,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一直关注着金华关注着金报,让金报享受着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70年来,金报五次停刊到1982年五次复刊而延续至今;金报穿越铅与火,走过光与电,整合数与网;金报经历了从一张报纸到全媒体矩阵、从传统报社运营到传媒集团化发展,在风雨兼程中成长壮大。

一张张老照片,定格着熟悉的面孔、激动人心的时刻;指尖划过屏幕时跃出的一段段动人影像、一串串网络链接,让人思绪万千。报史馆承载着一代代金报人的光荣与梦想,留存着金报人永不磨灭的情怀与追求。这里不仅仅是金报人的荣誉馆和时光机,更是一个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教育基地。

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的徐益丰是金华日报的老读者。他说:“《金华日报》陪伴我走过33年,她是我的精神营养,每天必看,每月重温,发现好作品剪报保存,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习惯。《金华日报》像良师益友一样,教我写作,教我做人,激励着我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前行。33年的情感,《金华日报》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参观报史馆后,徐益丰说,《金华日报》虽然几易其名,但她踏着时代的节拍,她的性质不变,使命不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代金报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用一个个版面真实地记录了金华发展的轨迹,在字里行间表述了党的新闻工作者对党的事业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忠诚。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向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走进报史馆,感觉像走进了金华历史的长廊,这么珍贵的史料十分难得。报史馆设计别具匠心,内容详实丰富,科技含量高端前沿,真让人大开眼界,深受教育和鼓舞。”金华日报通讯员潘亮亮说:“作为一名消防员,我从2010年开始给金华日报投稿,最多一个月被采用12篇稿件,那时候看着自己写的文字印在报纸上,心情格外愉悦。金华日报是我成长的地方,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最初的剪报纸收集稿件到现在的客户端的一键查找,网络以便捷、迅速等特点,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而在传统媒体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金华日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走在媒体转型的前列,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特别是创办的一系列精品栏目,赢得大家普遍赞誉。七十年风云激荡,七十载春华秋实,祝金华日报越办越好!”

在参观融媒体中心后,读者徐益丰赞道:“新媒体发展异常迅猛。报社党委敏锐地将互联网作为新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延伸,及时投入重金打造金华新闻网。如今,金报集团已发展成为集报纸、手机、网络、视频于一体的全媒体供应平台,衷心祝愿《金华日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不少嘉宾在参观后,对”金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出了不少”金点子“。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汤兆武说:“我是一名金华人,我对《金华日报》有着深厚的感情。《金华日报》的办报质量名列前茅,权威性不可替代。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汤兆武为金报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方面提了两条建议:一是要更加注重“内容为王”。传播方式如何改变,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二是要讲究“体验为先”。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要注重宣传引导,与受众互动,为受众呈现更有价值、更接地气的内容。

新媒体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从传统的纸媒跨越到融媒体,金华日报的宽度将更广,传播力将更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修敏说,在移动端时代,报纸在追求“内容为王”的前提下,也要适应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拿起新媒体的武器,实现从"纸"到"端"的新跨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金报已走过70年光辉历史,在融媒体发展的大潮中,金报正在乘风前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