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6月5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黄娇丽 文/摄
郭忠良,东阳湖溪人,1932年出生。1948年8月至1953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任战士、文化教员、宣传员、组织干事等职。1953年6月至1984年7月,历任省民政厅科员、东阳县民政局副科长、公社副书记、书记、巍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等职。1949年入党,1984年离休。
郭忠良一家有兄妹7人,他排行老三,是家里唯一上过学的。父亲身体不好,他很想扛起家里的担子。读初二那年,他参军了,先后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他用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即使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依然乐观过好每一天。
解放战争中,郭忠良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严明的军纪使他印象深刻。
1949年,国民党重兵把守上海门户,重点设在外围。由于守备严密,渡苏州河一战,郭忠良所在的营几乎减员过半。这一战,他没受什么伤。进入城市后,解放军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过街巷不入户,不喝群众一口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的态度从警惕到欢迎,有的群众甚至开门请战士进屋喝茶歇脚。不过他们还是婉拒了。
解放战争结束后,他又赴朝鲜,成为首批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之一。
提起朝鲜,零下30多摄氏度的寒气最先从记忆里冒出来。“行军艰难,很多战友冻坏了双脚。”郭忠良说,在记忆里,眉毛、头发、胡子上都挂着一层白白的霜冻。他们必须不停地踏步取暖。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郭忠良当时担任文化教员,还负责到前线散发投降传单。“传单是撒给敌人的,对方挥舞传单即投降。”郭忠良说,在枪林弹雨中,他的背上嵌入许多炮弹落地溅起的小弹片。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许多弹片没有取出。如今这些弹片在他背上形成了数个粗粝的黑色斑点,记录着战争的烙印。
在朝鲜,从战场上下来,郭忠良曾患黑热病,被医生误当死亡送往太平间。“幸好被人发现,他们把我从死人堆里拉了出来。”郭忠良说。
离开战场后,郭忠良到浙江省荣军学校第二分校休养、学习,并转业到省民政厅工作。1953年,老家发生火灾,父母住的房子烧毁,为方便照顾家人,他申请回东阳工作。
郭忠良一生恪尽职守,从不徇私。基层工作很忙,他难得回家。有时孩子生病了打电话给他,他回答:“我不是医生,回来也没有用,你们赶快去医院。”
担任巍山镇镇长时,郭忠良去参加全县干部会议,其间他的肚子突然剧烈疼痛,但坚持开完大会。等到忍无可忍去医院,他的盲肠穿孔已很严重。这是离开战场后,他离死神最近的一次。
在工作上,郭忠良对自我的要求近乎严苛。对生活,他却有着豁达的态度。
郭忠良一生勤俭。直到离休前,他和妻子还租住在朋友家的一套客房内。接受采访时,他穿的还是30年前的旧衣服。“50年前的皮鞋他舍不得扔。”妻子吴爱卿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身为党员的他带头捐款1000元。“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现在能有这么好的生活,幸福来之不易,要感谢党和祖国。”郭忠良说,他时常教育子孙好好工作报效社会。
89岁的郭忠良依然身体康健,每天读书看报、散步,时常绘画、习字、写日记,生活很有规律,最大的烦恼就是听力、视力存在一定障碍。
更多资讯关注金华新闻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