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8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6月8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高婷婷
6月初,又到桃子成熟时。踏上黄大岭,一片片低矮的桃树间,一只只熟透的桃子挂满枝头,翠红相间,香气浓郁。
黄大岭这个名字令人陌生,但说起永康市前仓镇那条水果路,人们立刻就能对上号。黄大岭属于塘头村,是前往盘龙谷风景区的必经之路。每年4月末,黄大岭的采摘季拉开序幕,桑葚、树莓打头,蓝莓、李子、枇杷紧随其后,6月有桃子、杨梅,8月有梨压轴。
每到这时候,路边总能看到卖水果的妇女。她们头戴斗笠,皮肤晒得黝黑,笑容像花一样。这样的摊位几步一个。不时有车停下,三两句成交,一两篮带走。它们和她们,已成为黄大岭上的标志风景。
七分地里结出共富果
“下午先不要来,果子不够摘的。”楼姐冲电话那头叨叨。今年雨水反常,树莓挂果数量不如往年。为了不让客人败兴而归,前段时间树莓成熟,她一天要拒绝20多个预约电话。
楼姐本名楼美君,楼姐是她在村里的称呼。最近这个名字渐有“出圈”的趋势——她女儿在小红书用“楼姐树莓”的名字注册了账号,不时发布自家果园动态。照片上,红彤彤的莓果鲜艳欲滴,绿水青山让人神往。楼美君和她的树莓也因此晋升为永康小网红。
“直播?我搞不来的!再说田间地头有什么好看的?”在黄大岭前行几步,又看到种桑葚大户李梅雪在和女儿讨论。受楼美君一家的启发,李梅雪的女儿也提出了直播揽客的思路。“想想李子柒,想想《向往的生活》,现在乡愁经济火爆,大家就爱看这个。除了采摘,做桑葚膏也可以直播呀!”年轻人快人快语,三两句把李梅雪堵得没声了。
在塘头,水果种植产业蔚然成风。村民每人坐拥七分田,全村没有一块荒地,这在“空心村”现象普遍的当下是不多见的。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塘头还形成采摘游、水果制品贩售等一系列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绿动力”。
说起水果路的由来,李梅雪如数家珍。十多年前,他们家第一个“在路边出摊”。“2004年、2005年盘龙谷水库刚开发,过来游泳的人很多。后来大陈村火了,又有上海、杭州的游客专程跑来,我们的水果销路可好了!”
借助毗邻盘龙谷、虎踞峡景区的区位优势,背靠“网红村”大陈的流量辐射,塘头村的水果路打出了名气,每年产出供不应求,采摘的大巴开到小山村,预约电话接连不断。村党支部书记周江贞粗略算了笔账,每亩地一年能给村民带来万元的利润。
甜蜜经济催生和美风
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为何在黄大岭卖水果的都是女人,看不见男人的身影?“男人脸皮薄,我们嘴巴甜,会揽客,这叫‘巾帼不让须眉’。”村网格员马爱梭打趣道。劳作时妇女也不含糊,一样挽起袖子就下地。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邻里乡间,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又是同行,起点摩擦也在所难免,但塘头村这支妇女团格外和谐。没客人时,大家凑在一起唠家长里短;晚饭后相约一道跳广场舞,关系别提多融洽了。
“我们村风气好,村委会要做事,大家都愿意参与,附近村民都说羡慕。”村妇联主席陈晓芳说,谁家采摘忙不过来,群里一吆喝,大家都会帮忙搭把手,“这次你帮我,下次换我帮你”。
周江贞为记者细数原因:“前仓本身文教产业密集,许多村民在本地厂里工作;地里有水果,山里也有野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干就有钱赚,大家的日子过得格外满足。”
一辆辆车从黄大岭开过,耳边响起了农村妇女热情的招呼声——
“我家还没结果呢,你去前面看看,他们家是大棚,结得早。”
“她家的桑葚酒酿得特别好,你去尝尝?”
“今年我们家准备种板栗。”
“种板栗好啊,前仓种的人少。”
暖心的画面、朴实的对白,成为塘头村村民对精神共富的朴素诠释。人心聚,产业兴,乡风淳,人人有收入,人人有活干,着力呈现一幅人民精神生活富足、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睦友好的共富社会文明图景。在这条水果路上,一个共富的新路标已然初见轮廓。
更多资讯关注金华新闻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