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义乌  正文

身边的战“疫”·抗疫日记 | 一线“白衣战士”:印痕,是她们脸上最美的“妆”

2020-02-19 19:28:30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朱翔

  金华新闻客户端2月19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朱翔 通讯员 张金蓉

  隔离病房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在严密的防护下,医护人员与病人虽素未谋面,却是生死之交。疫情面前主动请缨上前线,是这群最可爱的人从始至终的无悔选择;这群同样是血肉之躯的战士,只是在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他们义无反顾,才让这个平凡的世界有了“英雄”的模样。脸上那些深深的红色印痕,就是一线“白衣战士”们脸上最美的“妆”。


  董旭卉(负压病房护士)

  除夕夜,把8岁的大宝和19个月的二宝交给家人,董旭卉就进驻了负压病房。

  “第一次穿防护服进去,大概有四个多小时才出来。”董旭卉说,穿着防护服闷热不适的感觉很快就能克服,但因为护目镜有点紧,出来后摘掉的那一瞬间,感觉一层皮好像被撕了下来,她形容“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可疼了”。

董旭卉

  “给自己拍照是想纪念一下,对于自己来说,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董旭卉马上又说,“但是,希望未来,我们都不用再穿上这套装备了!”说起脸上的这些印记,董旭卉的反应很“淡定”,对她来说,出征武汉的小伙伴一定比自己更辛苦,和好姐妹保持联系,大家伙互相加油打气,就会迸发无穷的、暖心的力量。


  吴旻(负压病房护士)

  吴旻是第二批进入负压病房的护士。此前,她一直在中心医院医共体上溪院区进行疫情防控工作。因为错过首批应急梯队的报名,吴旻自责得不行,她在重新报名后立即打包了行李,“就放在副驾驶上,随时待命”。

吴旻减掉及腰的长发

  吴旻回忆,第一个班是白班,当时出来后脸颊两边是火辣辣地疼,直到晚上睡觉时摸上去还特别痛。看到满脸压痕的自己,吴旻说:“有些心疼,但更心疼大家”。

吴旻

  从负压病房出来后,吴旻请小伙伴帮忙剪掉了及腰的长发。当大家觉得惋惜时,她却说:“剪掉头发我不后悔,但没去一线,一定会后悔。”因为这场“逆行”,吴•旻成了13岁儿子的骄傲,而每天收获小暖男关心的她也觉得这场奋战更加充满了力量。


  翁晨黔(负压病房护士)

  “看到自己这个样子,啥感受啊?”“真酷!”翁晨黔笑着说,“这是我们辛勤劳动的体现呀!”

  对于这个90后而言,“真酷”和灿烂笑容的背后,是一份积极乐观的心态,更是独属于90后的态度和精气神。

翁晨黔

  “其实,第一反应是‘好丑’啊。”翁晨黔刚从负压病房出来,脸上的压痕已经慢慢褪去,说起穿防护服的感受,小姑娘也只用一句“习惯了”轻松带过。但事实上,因为皮肤有些敏感,翁晨黔总会觉得脸上很闷、很痒,最严重的时候,鼻子以下全部爆满了痘痘。

  与此同时,护目镜总容易起雾也是一个不小的烦恼,看不清眼前的她总调侃自己“像个瞎子”。“采血的时候看不清,就只能透过两边没起雾的地方斜着眼睛看,戴着好几层手套也摸不准,经常耗费较多时间,好在病人都非常理解我们!”


  楼多多(应急留观病房护士)

  即使已经脱下防护装备半个多小时,护目镜和口罩的压痕在楼多多的脸上依然清晰可见。

楼多多

  第一次从隔离病房出来,完成工作交接后,楼多多给自己留下了这张特别的自拍照,她说,想给5岁的儿子看一看,去帮忙打“怪兽”的妈妈是什么样子。“我是前几天刚进来的,之前电视上一直放疫情相关的新闻,我就告诉儿子,那些叔叔阿姨都去帮忙打‘怪兽’去了,妈妈也要去帮忙了。”

  这些印痕丑吗?“不,这是很光荣的印记!”


  王永鹃(应急留观病房护士)

  同样是才进入留观病房没几天的王永鹃,说起脸上的压痕,也是简单地一笑而过:“还好吧,我们大家都有。”

王永鹃

  王永鹃说,刚开始由于不适应,刚进去工作的时候觉得透不过气、闷热难忍,但自己在工作中不断适应,对这套装备带来的不适感,也迅速克服、习惯。“刚开始可能要缓半天,现在进去可能一下子就适应了,就能更快更好投入工作中。”

  平时会讨论脸上的这些痕迹吗?“不会!”爱美的年纪里,这群逆行的女战士凑在一块讨论的,不是化妆品,不是如何变美,而是如何缓解压痕带来的不适感,以最好的状态,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好每位病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

身边的战“疫”·抗疫日记 | 一线“白衣战士”:印痕,是她们脸上最美的“妆”
首页 > 地方 > 义乌  正文

身边的战“疫”·抗疫日记 | 一线“白衣战士”:印痕,是她们脸上最美的“妆”

2020-02-19 19:28:30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朱翔

  金华新闻客户端2月19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朱翔 通讯员 张金蓉

  隔离病房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在严密的防护下,医护人员与病人虽素未谋面,却是生死之交。疫情面前主动请缨上前线,是这群最可爱的人从始至终的无悔选择;这群同样是血肉之躯的战士,只是在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他们义无反顾,才让这个平凡的世界有了“英雄”的模样。脸上那些深深的红色印痕,就是一线“白衣战士”们脸上最美的“妆”。


  董旭卉(负压病房护士)

  除夕夜,把8岁的大宝和19个月的二宝交给家人,董旭卉就进驻了负压病房。

  “第一次穿防护服进去,大概有四个多小时才出来。”董旭卉说,穿着防护服闷热不适的感觉很快就能克服,但因为护目镜有点紧,出来后摘掉的那一瞬间,感觉一层皮好像被撕了下来,她形容“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可疼了”。

董旭卉

  “给自己拍照是想纪念一下,对于自己来说,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董旭卉马上又说,“但是,希望未来,我们都不用再穿上这套装备了!”说起脸上的这些印记,董旭卉的反应很“淡定”,对她来说,出征武汉的小伙伴一定比自己更辛苦,和好姐妹保持联系,大家伙互相加油打气,就会迸发无穷的、暖心的力量。


  吴旻(负压病房护士)

  吴旻是第二批进入负压病房的护士。此前,她一直在中心医院医共体上溪院区进行疫情防控工作。因为错过首批应急梯队的报名,吴旻自责得不行,她在重新报名后立即打包了行李,“就放在副驾驶上,随时待命”。

吴旻减掉及腰的长发

  吴旻回忆,第一个班是白班,当时出来后脸颊两边是火辣辣地疼,直到晚上睡觉时摸上去还特别痛。看到满脸压痕的自己,吴旻说:“有些心疼,但更心疼大家”。

吴旻

  从负压病房出来后,吴旻请小伙伴帮忙剪掉了及腰的长发。当大家觉得惋惜时,她却说:“剪掉头发我不后悔,但没去一线,一定会后悔。”因为这场“逆行”,吴•旻成了13岁儿子的骄傲,而每天收获小暖男关心的她也觉得这场奋战更加充满了力量。


  翁晨黔(负压病房护士)

  “看到自己这个样子,啥感受啊?”“真酷!”翁晨黔笑着说,“这是我们辛勤劳动的体现呀!”

  对于这个90后而言,“真酷”和灿烂笑容的背后,是一份积极乐观的心态,更是独属于90后的态度和精气神。

翁晨黔

  “其实,第一反应是‘好丑’啊。”翁晨黔刚从负压病房出来,脸上的压痕已经慢慢褪去,说起穿防护服的感受,小姑娘也只用一句“习惯了”轻松带过。但事实上,因为皮肤有些敏感,翁晨黔总会觉得脸上很闷、很痒,最严重的时候,鼻子以下全部爆满了痘痘。

  与此同时,护目镜总容易起雾也是一个不小的烦恼,看不清眼前的她总调侃自己“像个瞎子”。“采血的时候看不清,就只能透过两边没起雾的地方斜着眼睛看,戴着好几层手套也摸不准,经常耗费较多时间,好在病人都非常理解我们!”


  楼多多(应急留观病房护士)

  即使已经脱下防护装备半个多小时,护目镜和口罩的压痕在楼多多的脸上依然清晰可见。

楼多多

  第一次从隔离病房出来,完成工作交接后,楼多多给自己留下了这张特别的自拍照,她说,想给5岁的儿子看一看,去帮忙打“怪兽”的妈妈是什么样子。“我是前几天刚进来的,之前电视上一直放疫情相关的新闻,我就告诉儿子,那些叔叔阿姨都去帮忙打‘怪兽’去了,妈妈也要去帮忙了。”

  这些印痕丑吗?“不,这是很光荣的印记!”


  王永鹃(应急留观病房护士)

  同样是才进入留观病房没几天的王永鹃,说起脸上的压痕,也是简单地一笑而过:“还好吧,我们大家都有。”

王永鹃

  王永鹃说,刚开始由于不适应,刚进去工作的时候觉得透不过气、闷热难忍,但自己在工作中不断适应,对这套装备带来的不适感,也迅速克服、习惯。“刚开始可能要缓半天,现在进去可能一下子就适应了,就能更快更好投入工作中。”

  平时会讨论脸上的这些痕迹吗?“不会!”爱美的年纪里,这群逆行的女战士凑在一块讨论的,不是化妆品,不是如何变美,而是如何缓解压痕带来的不适感,以最好的状态,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好每位病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