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3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9月23日消息 见习记者 范煜琦 通讯员 黄潮丹
近年来,“炒鞋”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市场价数百、上千元的鞋子,一打上“限量”的标签,部分鞋子竟被炒到每双数万元,其溢价程度令人瞠目结舌。而线上交易是“鞋圈”最常见的交易方式。交易双方相隔甚远,彼此真实信息不明,极易产生交易纠纷。在浦江法院近日公布的一起关于网络“鞋圈”交易所引发的纠纷中,法官楼竟伟巧用线上“移动微法院”调节矛盾,让相隔甚远的双方当事人足不出户,成功解决纠纷。
去年5月,朱某与吴某通过微信协商一致,约定从吴某处购买6双阿迪达斯“椰子鞋”,货款合计25800元。次日朱某通过支付宝给吴某实名支付宝账户转账25800元。
然而收款后吴某却迟迟没有发货,仅在几个月后发出另外一款鞋,抵顶货款2500元,剩余23300元货款并未退还。
所幸,朱某通过实名认证的支付宝账户查询到吴某的相关身份信息,并于2020年8月底在“移动微法院”上向浦江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朱某与被告吴某居住地址较远,朱某系某高校的大学生,目前已经开学,吴某则人在杭州。“若要求双方都来浦江法院,需要花费当事人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一定开支,”再加上疫情的特殊情况,楼法官最终决定突破常规办案思维,使用“移动微法院”处理该起纠纷。
9月11日,楼法官组织双方在“移动微法院”上进行调解。卖家吴某之前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以为这种在网络上产生的小额纠纷不会有人来追责。在法官的提醒和教育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天便支付了部分货款。双方对剩余货款的支付方式达成一致协议,并通过“移动微法院”签字确认调解协议,签收了调解书。
本案从立案、协商到最终调解结案,全过程均在网上办理,这起因网络产生的纠纷最终又通过网络成功得到化解。“没想到能够足不出户地解决这场纠纷,顺利地把我的钱追回来。”“移动微法院”打破地域限制,最大限度节省了当事人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支出,得到了当事人朱某的好评。
法官提醒:本案纠纷虽然得到化解,但纠纷起源的“炒鞋”现象值得深思。继“炒股”“炒房”“炒币”之后,“炒鞋”是当下非常热门的现象,涉及的主要是18至35岁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但当前对“炒鞋”的监管还存在较大空白,无论是渴望买到限量款球鞋的鞋迷还是因暴利蠢蠢欲动的“炒鞋者”,均需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更多资讯关注金华新闻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