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正文

【咱村的年轻人⑪】 雅金媳妇种出“莓”好生活

2021-02-17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唐旭昱 韩东儒

  金华新闻客户端2月17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唐旭昱 文/摄 韩东儒/视频

  春节里的金华,乍暖还寒,田间大棚里是满眼绿色。鲜红的草莓挂果叶间,错落有致,为金义新区(金东区)江东镇雅金村的年味添了一种红火。2月15日,雅金村人来车往,大多是来采摘草莓的。当天下午3时,“草莓小姐姐”的大棚里迎来第七拨客人。大人或小孩,手提小篮筐在细心地采摘,果子盛在方筐里,红彤彤一片,散发着特有的果香。

  “草莓小姐姐”本名叫王格格,今年32岁,是名外来媳妇。全年无休的她,过年难得休息两天,又被客人们热情“喊回”了大棚。

  草莓上市季节,王格格每周会视订单和草莓生长情况,与丈夫一起,自驾将自然成熟的草莓送往杭州、宁波、上海等地的自提点。草莓来自王格格和十多户村民家的大棚,肉质细腻、个大味甜,常常供不应求。“通过我销售,农户每斤可以多赚四五元。”王格格说,村里种草莓的人不在少数,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知道、认可雅金村的草莓,带动村民增收。

外来媳妇成为村民带货“草莓小姐姐”

  “今日王炸草莓。”王格格的朋友圈里,草莓是持续半年以上的话题之一。

  王格格是安徽人,10多年前来到金华。当过武术教练,开过服装店。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年轻时她也渴望外面五颜六色的生活。2012年,王格格结婚生子,成了雅金村的外来媳妇。最初,她和丈夫住在金华市区。但是,王格格发现自己更喜欢待在村里,便搬到丈夫老家住。“水好、空气好,瓜果蔬菜新鲜、好吃。”说起雅金村,王格格的偏爱溢于言表。

  王格格以前没在土地上春种秋收的经验,当属门外汉。不过,这些年在外面也是长了见识的,心里自有一番“格局”。公公婆婆是种植草莓的,王格格跟着帮忙。田间大棚,她卷起裤腿和衣袖,干起活来麻利得很。通过不断摸索经验,王格格掌握了草莓种植技术的“精髓”。

  2017年春节,一名在杭州工作的亲戚回金华,评价她家种的草莓:“太好吃了。”临走时捎带了几篮。因为味道好,很快就有几个尝过的人希望王格格能长期往杭州供应草莓。

  “供应可以,起码得有个50份、100份的才好送货吧。”王格格没想到,这样一句话,开启了她的草莓外销生涯。品质好,价格又比大城市的商超便宜。这几年,她“开拓”了8个小区微信群,把草莓卖到杭州、宁波和上海等地,间或搭售些村里老人的蔬菜、鸡蛋等土货。在众多小区群里,王格格也有了一个共通的代号:草莓小姐姐。

  “不只群里的顾客,现在村里有些老人都打趣喊我‘草莓小姐姐’。”王格格说。走在村子里,虽然语言还有些许障碍,但丝毫不影响王格格和村里人的熟络和攀谈。这种熟络,源于她把部分村民的草莓也带往了大城市。

  “村里人更知抱团取暖,年纪大的人不懂得销售,我有路子。”王格格说,随着顾客越来越多,她也需要保证草莓的供应量。“品质是第一位的,跟我合作的村民都按照要求供货。”王格格说。“绿色”草莓做的是口碑,瞄准的是现在城里人渴望自然、追求健康的心理诉求,这无疑是一个的发展模式,“我做出的选择应该不会错”。


链接起外地顾客与村里老人的情谊
 

  2月初的一天上午,70岁的村民舒根福骑着电瓶车将4篮新鲜采摘的草莓送到王格格的仓库。舒根福和王格格合作已有4年时间,关系像是父亲和女儿。舒根福把草莓一篮一篮称重,在本子上做好登记。本子上记录着当天农户们草莓的不同重量,按量算钱。

  返回自家大棚时,舒根福热情地邀请我们一同前往,他说:“我这草莓用的都是有机肥,长势喜人,可以放心吃。”

  大棚边上的水塘波光粼粼,透明的塑料薄膜将寒气隔绝在外,营造了一方温暖润泽的乐土,一株株草莓在此吐纳生息。棚室入口处的一个木箱,是终日穿梭于绿色蔓藤间辛勤授粉的蜜蜂的家。在村里,舒根福种草莓不算早,到现在10年左右。“早年间骑着自行车到市区人民广场、兰溪门等地零卖,顾客自己上门采摘得很少。”舒根福介绍,后来商贩上门收购,近些年“采摘游”流行了起来。春天采桑葚、冬天摘草莓,这些年,雅金村从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普通村庄,变成一个农旅结合的景区村。

  依托村里的变化,舒根福的草莓大棚收益不错。不过,他总觉得差点劲。“4年前,美女采购来找我,叫我改变下种植方式,说价格能卖得更好些。”舒根福口中的美女采购,就是王格格。“我希望找品质好一点的草莓,能按照规范种植,所以第一个找到了与家里相熟的舒师傅。”王格格说,舒根福一口答应。

  舒根福会在大棚里先种植稻谷,待长出苗且抽穗前割掉,当作草莓的肥料。不追求数量,只为保证草莓个大味甜。“我还特意买了一台耕机。”舒根福说,效益不错,他把原本一亩的草莓大棚扩大到二亩。按照这两年的草莓价格,两个大棚每年平均能收入8万元。王格格告诉舒根福,他的草莓很受欢迎,老人特别高兴地念叨:“种草莓就像养小孩,都希望好。格格要求高,每次挑最好的送过去,也让大城市的人尝尝咱的好东西。”

  2019年除夕,王格格的记忆中那天特别冷,气温低到零下。“春节前后,草莓紧俏。那天大清早发现草莓量不够了。”王格格联系合作的农户,大部分都已摘完。舒根福接到电话,说:“有我在,我帮你解决。”老人赶到自家大棚,摘了50多公斤原先想留给家人的草莓。王格格说,平日里,舒根福还会将自己种的蔬菜包装好送过来,说是可以寄给爱吃草莓的顾客们尝尝。

  不少大城市的顾客对雅金村充满好奇,希望能来一趟,摘草莓、吃农家菜。王格格觉得自己就像一条线,连接起外面顾客和村里老人之间的生意往来,也牵起彼此的情感。


 乘着互联网团购的东风分享农家好物
 

  王格格有2个微信号,好友一万多人。每天,她都要随身携带充电宝。见面的3个小时里,她充了2次电。“视力下降,人也变老了。”王格格坦言,每天对着手机,要回复上千条信息。

  仓库里,两位送草莓来的农户正在帮忙装草莓。其中一位阿姨叫胡叔心。62岁的她种植草莓多年,3年前主动找到王格格,希望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胡叔心说:“按照她的要求种植,成本会高一点,但价格卖得动,收入变好了。”

  “从两三户到现在10多户,从我找农户到农户主动找我,这些变化让人挺高兴的。”王格格说,目前,她的草莓一部分是与客户直接对接,另一部分通过社区团购。根据草莓自然生长周期,每周她和丈夫要自驾前往杭州、上海等地送草莓两三次。“以前开着小面包车送,一次四五百斤。现在换了大车,一次近2000斤。”

  “我们村子水好、土质好,蔬菜水果有品质,江边上还有一条堤,傍晚可以休闲散步。”说起雅金村,王格格十分自豪。她坚信,好的东西能被大家认可,需要的是平台和时间。平日里,她也会无偿帮村里老人卖蔬菜、土鸡、鹅蛋等土货。“他们年纪大了,拿到街上卖不方便,我这里客户多,能销。”

  村里一名60多岁的奶奶找王格格帮忙卖鹅蛋。第一次,王格格帮她卖了100个。第二次上门时,王格格嘱咐了一句:“奶奶,记得包装好,上次运输过程中有破损。”隔天,王格格去找奶奶拿鹅蛋,只见每个鹅蛋都用纸巾包裹好,整齐堆放在放了泡沫的纸箱里。“老人们很认真,也很真诚,拿来卖的东西都是品质放心的。”

  以前,王格格不爱发朋友圈,现在她热衷分享在村里的所见所闻和农家好物。她有很多想法,关于自己、关于农户、关于村里。“希望发挥农村优势,带动更多人发展。”王格格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王格格也期待着更多年轻人和她一样回乡发展,“相信年轻人只要肯奋斗、能吃苦,在家乡的土地上就能闯出一片天地,让农村重新焕发活力”。

  冬日的午后,阳光下的草莓更显诱人,乘着互联网和社区团购的东风,这里的小草莓越飞越远,芳香四溢。

更多资讯关注金华新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