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30 17:16:07
来源: 无
·章果果·
清人张潮总结过读书三境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句话是我在少年时候背诵的,一直深以为然,如今人到中年,倒觉得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起因正是陪女儿读绘本。
有一阵子深信绘本的强大作用,而且囤书症较为严重,家里绘本堆积成山。不过,正应了“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加之一段时间开始怀疑绘本的作用被夸大,看得也就少了。最近重拾绘本阅读,其实是因为上小学后,女儿有每天阅读30分钟的作业。于是,把小时候读给她听过的绘本重新拿起来。
上次读的是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绘本作者,收了他所有的绘本。《失落的一角》可谓画风极简,就是有一个圆,它缺了一角,很不快乐,于是一边滚动着一边去寻找它那失落的一角。因为缺了一角,它可以一边滚动,一边张开嘴巴(就是那缺了的一角)唱歌。因为缺了一角,它不能滚得太快,所以会停下来和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它穿过沼泽和丛林,上山又下山,找到了一些失落的一角,但是这个太大,那个又太小,这个太尖锐,那个又太方正,还有的说“我不是谁的一角,我是自己的一角”。
最后,这个缺了一角的圆,终于找到了非常适合的一角,它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并且,“感觉真好”。完美的圆开始朝前滚动,因为不再缺什么,越滚越快,快得停不下来,不能跟小虫说说话,也不能闻闻花香,甚至都不能唱它的快乐歌了。是的,它现在什么都不缺,但是不能唱歌了。于是,它明白了一个道理,它停了下来,轻轻地把那一角放下,从容地离开了。一边滚,一边继续轻轻地唱……
女儿还小的时候,看到这里就哇哇哭了起来,那时候,她无法忍受圆满后的分离(也许是分离焦虑在阅读过程中的折射)。而现在,她可以开开心心地一边翻动书页,一边帮那个缺了一角的圆唱歌:“我要去找那失落的一角……”
我想:这就是成长吗?于是问她,小时候你看到这里是会哭的哟,现在怎么不哭了?“因为对于这个缺了一角的圆来说,唱歌比圆满更有意思。”没错,大人们也是这么想的,都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完美与缺憾的寓言。然而,接着,她又说:“可是妈妈,我还是觉得那个失落的一角太可怜,它被找到了,可是,它又被放弃了。”
我……听了这句话我有些五味杂陈,大人们包括我自己,都会说出关于这个绘本的很多“中心思想”,比如,不完美才是最完美;认识自我,接受自我;不要因为追求完美错过路上更美的风景,如是等等。大家都把视线集中在那个主角——缺了一角的圆身上,可是有多少人,还会像一个孩子一样,注意到那可怜的被找到然后又被放弃的一角?
突然之间我明白了,谢尔·希尔弗斯坦为什么在画完《失落的一角》后,又画了《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女儿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这两本书之间更深沉的联系。
昨晚一起看了谢尔·希尔弗斯坦另一本十分有名的绘本《爱心树》,内容就无需赘言了,说的是一棵大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大树爱男孩,一直给予自己的一切,直到男孩变成一个老人……对于这个绘本,人们的观点比较对立,但也都是围绕着大树和男孩的关系展开,有的认为大树是无私的给予,有的认为男孩在自私的索取。于是我也自作聪明地去问女儿:“你看了这个故事,是感动、生气、伤心还是开心?”她说“伤心”。我问为什么?她没好气地说:“因为接下去,这个男孩(此时的他已经成了一个老人)就要死了。”
书的最后一页是,老人孤独地坐在大树的树墩上。而女儿的意思是,这个老人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突然觉得自己真是狭隘,拿这么愚蠢的问题去问她,她其实在书中看到了比“大树和男孩的关系”更庞大更深刻的东西,那就是——人生。
真的,别低估了孩子的理解力。有时候相比起大人,他们也许更加直指事物的本质。他们也更敏感,更诗性,更富同情心。而这些东西,也许在长大的过程中,就被我们丢弃了。就像书中的那个圆,为了自己快乐歌唱,就把失落的一角轻轻放下了。
我们还能找回失落的一角吗?也许能,也许再也不能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