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永康   正文

【舌尖上的名特优③】尖山米糖:切糖了,过年也就不远了

2019-12-06 10:27:40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金华新闻客户端12月6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舒珊珊 吴军勇


  对很多永康人来说,开始切糖就意味着快要过年了。小时候,家里都是请切糖师傅上门来切糖。那时候,切糖很有讲究,一是房间不能通风;二是糖水不能熬“老”熬“嫩”;三是从糖油与炒过的“糯谷扁”(永康方言)搅拌开始,操作速度要快,否则就容易“散”糖,俗称“被老太公捞了”。那时家里切得最多的是米胖糖。


  尖山米糖的负责人陈建育是从母亲楼冬梅那学的手艺。切糖20多年来,陈建育一心想把尖山米糖叫响,打出品牌好名声。从2012年开始,陈建育带着尖山米糖连续7年参加永康农展会美食展。如今,他的尖山米糖经营部配有自动化包装机器,包装精美。每逢开工切糖,上门购买或电话预订的络绎不绝。

  “嚓、嚓、嚓”,一连串快速落刀声,干净利索。走进唐先镇尖山湾村下田自然村的陈建育家,扑面而来的是阵阵米糖的香味。“要想‘切糖’做得好,关键是要糖油煎得好。”做了20多年切糖的陈建育指向旁边的一口大铁锅,锅里的糖油正在“咕噜咕噜”地冒泡。


  陈建育说,糖油是由麦芽糖、白糖(或是红糖)、猪油这三种材料一起混合熬制而成的,是切糖成型过程中的天然“黏合剂”。评判切糖成功与否,关键看酥脆程度是否适宜,而酥脆程度主要是由原料炒制和糖油好坏决定的。在煎好的热糖油中加入混合的各种原料,再趁热倒在案板上用工具加工成型后,就可以进入“切”的过程了。

  吃到“切糖”,便等于尝到年味。过去,“切糖”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拜年时总能在桌上看到主人家准备的“切糖”;抑或是将自家精心切制好的“切糖”送给亲友……

  “切糖”传递的是美味、年味,还有人情味。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