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6 10:29:21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新闻客户端12月6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舒珊珊 吴军勇
80后施勇波是永康市唐先镇新河村人,隔壁上仁村有个做发糕的老师傅时常担着发糕到集市上卖,施勇波从小就喜欢去他那里买发糕吃。“八九岁时,因为口袋里没有钱,我就瞒着大人从家里舀了两筒米,偷偷换发糕吃。”回忆起童年趣事,施勇波忍不住咯咯笑。
施勇波的妻子施妙园比他小3岁,是唐先二村人,她也从小爱从这个老师傅那里买发糕吃。2010年,夫妻二人从无锡回永康发展,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活计。这时,这位做发糕的老师傅找到他俩,表达了希望他们能够传承这门老手艺的心愿。本就对发糕有着特殊感情的夫妻俩一口答应。
拜师后,学艺之路就开始了。
泡米、磨浆、发酵、浇汁、蒸煮……刚开始那几年,蒸发糕的每一个步骤都靠手工完成。头一天晚上准备好原材料,第二天凌晨两点夫妻俩就起来烧“窝孔”(永康方言)。有一次,为了去家具厂捡那些废弃的木块当柴火,施妙园从白天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回家,这令她印象十分深刻。“挺辛苦的,开始确实很不适应,但也深深体会到了那些老手艺人的不容易。”施妙园说。怀着对老手艺人的敬意,勤劳质朴的夫妻俩相互勉励相互扶持,一年又一年,香糯柔软的阿波发糕征服了越来越多食客的味蕾,生意自然一天好过一天。
三四年后,施勇波引进了一些现代化设备,磨浆、蒸煮的效率提高了,人力成本也减少了很多。但在“发酵”这一关键环节,他始终坚持用正宗古法,用老酵发酵,加入甘蔗红糖,食之甜而不腻。因为自然发酵,阿波发糕吃上去不仅有甜甜的红糖香,还有一股淡淡的酒香,软糯香甜,老少皆宜。
如今,施勇波夫妻俩每天都在自己的小作坊里忙得不亦乐乎。逢年过节,一天要做出100多笼发糕,他们的糯米糕和喜馒头也深受大家喜爱,生活如同发糕一样蒸蒸日上。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