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9 18:23:32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12月9日消息 记者 孙武斌 报道组 月映红 图片:吴潮宏 制图:黄露
社会治理的目的就是要服务群众,创新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的力量,不仅要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让政府公共资源参与社会的治理,更要发动群众、企业、专业人才全部都参与到社会的治理中来。
近年来,婺城区围绕高质量建设“都市经济创新城”高品质建设“美好生活幸福城”双城战略,充分发挥司法的力量,不断深化“枫桥经验”,坚持源头治理、坚持创新驱动,打造了“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婺城调解”新模式,努力实现“群众有需要就能找得到法律的援助”的目的。
近日,中央电视台12套社会与法频道《小区大事》栏目播出“婺城调解”专题片,向全国观众讲述了“婺城调解”的故事,称赞婺城创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好做法。
多“网”齐聚:“管得了”更“治得好”
就地化解矛盾,是“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也是“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婺城区织就了强大的“矛盾调解网”和“安全服务网”,配以流动在各个领域的“红色全科网”,形成了有效的调解机制,不断推进工作重心下移,探索多途径治理方式,实现社会管理从“管得了”到“治得好”的转变。
据悉,自去年10月发布平安浙江指数以来,婺城一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今年7月更是位列全省89 个县(市、区)榜首,在勇夺平安建设“十四连冠”后,“平安婺城”又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而这一切,离不开婺城的多“网”齐聚。
织密“红色全科网”,夯实治理新基础。婺城区按“1+1+1+X”的模式在全区配备了 720 名网格指导员、388 名网格长、416 名专职网格员,其中党员比例高达 80%,同时动员全区 1 万多名党员担任兼职网格员,实行“一网格+一党支部”模式,织密了一张婺城“红色全科网”。
构建覆盖全区、专群结合的“矛盾调解网”:在区级层面,区司法局、区法院、公安派出所、交警大队、信访局都建立了专门的调解机构,形成了“诉调对接”“警调对接”“交调对接”“律师参与信访接待”的矛盾联调机制;在乡镇层面,各乡镇(街道)都建立了调解机构;在村级层面,人民调解委员会更是遍布了每个乡村。
这三个层面分工合作,形成了一张强大的、专业的“矛盾调解网”,主动扑灭各个领域的“火情”,其中,婺城区法院的全省首家综合性调解速裁中心、婺城区检察院的“六位一体”办案机制、新狮街道的速调联调中心等工作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的表扬;城中派出所“阳光坐席”等多项创新举措高度关注。此外,婺城还在全市率先组建 2 万余人的群防群治队伍,打造老娘舅、婺城大妈等志愿者品牌,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
新闻链接: “红色全科网”不仅为婺城全区铺就了一张信息基础网,还为基层治理四平台提供了全面支撑,完善了“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四平台+全科网格”运行机制,实现了基层治理“纵向全贯通、横向全覆盖”。自“红色全科网”运行以来,全区网格员共上报信息 100 余万条,流转交办信息近 10 万条,网内办成事已成为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普遍共识。
“三加型”调解: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乡镇
昨天,在新狮街道民情民访代办服务站,专职调解员王锡群正在埋头处理手头的一起邻里纠纷。虽然成为正式的专职调解员刚满三个月,但她已经成功调解了13起邻里纠纷、讨薪等矛盾纠纷。
“虽然我们平时调解的这些看起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矛盾纠纷如果说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激化为刑事案件,我们调解员总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些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也是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王锡群是一位年轻的80后,在此之前,她做过幼师、销售等工作,不管在哪儿,热心肠的她总是特别爱“掺和”一些矛盾纠纷的调解。今年以来,婺城区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聘请3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充实到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王锡群就是其中之一。
“不仅仅是荣幸,感觉自己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一样,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比较严谨起来,在调解中也能够学到很多,自己为社会和谐稳定也尽一份心。”
既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人民调解工作,生活收入又有一定的保障,政府购买人民调解服务的“婺城模式”,让像王锡群这样的专职调解员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去。
在婺城,还有一个人民调解员之家,那就是婺城区人民调解协会,承担着指导和管理全区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协会在培养基层人民调解队伍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这批28名专职调解员相对来说都比较年轻,协会里的“老娘舅”们也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婺城区人民调解协会会长郑金桂:“平时每月都开会培训,我们以老娘舅传帮带,就是电视台出去调解、街道派出所调解的时候都召集他们来,他们很专心。现在各乡镇28个专职调解员5月份上岗以来三个多月里面共化解了矛盾纠纷167起,民情民访代办参与了300多起。”
新闻链接:目前,婺城区大力推广线上+线下、“老娘舅”+“两代表一委员”、本土+专家(简称“三加型”)模式,推进“基层党建+人民调解”多元融合化解机制建设,共建立健全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271个,建立完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8个,建立个人调解室23个,102家规上企业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建成率达到72%,有效优化配置纠纷解决的社会资源,畅通纠纷解决渠道,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实现“小矛盾不出村(社区)、大矛盾不出乡镇(街道)、重大疑难纠纷不出区”的目标。2019年全区村(社区)、乡镇(街道)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到70%以上。
民情民访代办:“和姐”宋园春日记里的调解故事
中等个儿,一脸微笑,说话干脆利落,走路雷厉风行,有着一股子干劲……她叫宋园春,婺城区城西街道民情民访代办站的一名代办员。她同时也是金华调解圈的“明星”,人们习惯地称呼她为“和姐”。
“12月7日,星期六,我接到求助人张先生的电话。电话那头,张先生表示情况很紧急,今天就要到外地寻求帮助。原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调解,事情发生在江苏省。张先生想求助我和律师帮助看一看,他的工程竣工及结算协议是否有问题?。”
这是宋园春“调解日记”里的一篇开头,在她的办公室,一摞摞记录本,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这背后,映照的是她的辛苦付出。
这则日记中记录的张先生是东阳人,今年已经63岁,是一位工程项目经理,工程结束快五年了,期间他一直在垫资,业主以种种理由拒付。又到年底了,农民工的工资支付也将成问题。通过报纸和电视,张先生了解到”和姐“团队有民警,有律师,口碑好,就求助上门了。
接到救助后,宋园春立即给民警徐节洁、叶伟荣律师两位调解员打电话联系。晚上,他们三人来到了求助人张先生家中,在认真听完张先生的介绍和对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三人对这起事情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说,使张先生心中有底了,表示明天一早就到江苏去了,找当地的律师好好沟通一下如何尽快解决此事。
离开张先生家时,已接近十一点,虽然大家都很辛苦了,但能给诉求者带来一点希望,我们都很乐意。
新闻链接:今年3月,婺城区以打造“三服务婺城家服务”品牌为抓手,落实民情民访代办制度,在全区271个村(社区)、19个镇(乡、街道)设立民情民访代办服务站,同时还设立区级信访代办服务中心(信访超市),机关部门代办站、流动代办站等共计315个站点,构建了覆盖全区的民情民访代办服务网络。在代办站,除了宋园春这样的热心志愿者,还有“两代表一委员”、民警、律师等代办服务人员。他们通力合作,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护民利,构建“一站式”服务流程,推动矛盾化解落实,确保诉求就地办、精准办、有效办,努力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个地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