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4 15:56:28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 12月24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胡凯迪
刺绣,乃中国十大国粹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永康市经济开发区的李仙云便是一名刺绣爱好者,她用毕生的精力追求一件事:绣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小时候奶奶教我刺绣,一直到现在,好像除了刺绣,其他事情我都没怎么做过。”李仙云告诉记者,从小她便喜静,而刺绣就是一件能让人静心的事情,很多绣娘都要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做完一件绣品。
在李仙云的家中,摆着许多名画的绣品,《八骏图》、《富春山居图》等等,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便是《清明上河图》。
房屋、小道、车马、桥梁......画中各个场景在钩针下呈现的清晰流畅,徐徐展开这幅《清明上河图》的绣卷,形态各异的北宋城镇风貌在金黄底色上一字排开,栩栩如生,细致传神的手工令人啧啧称奇。
“这幅《清明上河图》刺绣是以清院本为原本,长45米,宽0.9米,重80多斤,从描绘到刺绣,花费了上千支笔,绣了千万余针,耗时整整11 年。”李仙云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在电视转播上看到了开幕式中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时,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用刺绣绣出名画,十一年后,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从一片空白的绣布到一个巨幅作品,李仙云每天都要投入十几个小时制作,为了不让这个过程显得太过枯燥,她还每天给自己制定了小目标。“制定目标主要是为了让自己能真正享受这个过程,毕竟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做同一件事,有时候难免会不想绣了。”李仙云说,每次想偷懒的时候,丈夫李忠清就在旁边鼓励她。
“这个作品是我和丈夫一起共同完成的,从最初将原图改成绣图到题跋的创作,其中都有丈夫的心血在里面。”李仙云说,在刺绣的过程中,光是上面的人物景色花了六年多制作,绣卷题跋则花了五年,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
从图画的临摹到题跋的编写,从各种印章的设计到首尾巧妙的构思,在李仙云眼里,这不仅仅是倾注了他们夫妻俩所有心血的一副绣卷,更是一种文化坚守和传承的体现“人生要有所为,不管是做什么事情,坚持做到底便是自己的成就。《清明上河图》是我们中国的名片,代表了中国的名画,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 李仙云说。
“清院本的版本已经绣完了,现在我还在绣张择端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李仙云介绍,她现在在绣的张择端版大约再过2年即可完成,届时两幅绣作“双龙戏珠”,将留给后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