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婺城   正文

婺城:中式传统糕点 绵延舌尖记忆

2019-12-31 11:18:21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金华新闻客户端 12月31日消息 记者  吴潮宏  通讯员 王静姝  文/摄

  说到婺城,令人津津乐道的不仅有风雅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绵延于舌尖上的饮食文化,传统糕点便是婺城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

  腊月已至,古话说“出了腊八就是年”。在邻近年节的日子,不妨跟着记者一同回味传统糕点的绵香,找寻儿时最爱的这口家乡味道……

  一门技艺  传承宝贵婺城味道

  冬季早晨的婺城带着些许寒意,马路上来往的行人都穿着厚厚的棉服大衣,试图挡住冬日的寒风,而位于婺城区宾虹路上的徐根荣传统糕点铺子却很是热闹,一个个放满传统糕点的纸箱从店里运出来,被放到店门口等待着的车子后备箱里。

  “这些都是做好的糕点,有些拿给分店,有些是别人预定的。”站在一旁清点箱子数量的徐伟丽对记者说道。

  徐伟丽是徐根荣的独女,也是徐根荣糕点店的经营管理者,她告诉记者,自家老爷子从事糕点工作已经有四十多年了,目前店里传承制作的传统糕点有好几十种。

  在生产工作间,记者见到了徐根荣本人,他正穿着整洁的厨师服,站在锅边,指导一旁的徒弟制作糕点。

  “火稍微小一些”“再翻炒一下”……对着原料与工具,徐根荣的脸上写满了严肃,看着徒弟的动作,不时出声提示,那沾染着烟火味的灶台和桌案在他眼里就如同神圣的战场。

  黑黝黝的芝麻躺在大锅里,随着铲子的翻动上下跳跃着。徐根荣告诉记者,现在正在制作的糕点名叫擦酥,芝麻是制作它的主要原料。

  要制作擦酥,首先得把芝麻放在锅里,不断地翻炒,防止芝麻炒焦。随后把炒好的芝麻打磨成粉,与炒过的面粉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白糖、开水、色拉油、猪油,再进行揉制。揉到原料充分混合后,将粉团放入定制的模具内,擦去模具外多余的粉后,用棍子轻敲模具两头,做好的擦酥就会随着模具振动掉落下来。


  比一元硬币大不了多少的擦酥,造型朴实,颜色低调,但入口即化的芝麻浓香却令人满口生津,久久不能忘怀。并且,擦酥的背后还有一个与婚庆相关的传说。相传,有一对新婚夫妇初次闹矛盾,新娘子负气回了娘家,新郎赶忙提上两包擦酥上门恳求妻子回家,但新娘始终不肯回去。新郎情急之下,将一块擦酥塞到新娘手中,恳切地说:“这擦酥看似粗糙难咽,一入口也就化了啊。”擦酥入口,齿颊留香,夫妻俩因此重归于好,并一道回了家。从此流传下了吃擦酥能消解生活摩擦的传说,可谓是“吃了擦酥,生活舒心”。

  “别看擦酥样子普普通通,它可是‘四斤头’之一,以往,咱们这儿要办喜事,一定少不了‘四斤头’。”徐根荣说道。





  红回回、双喜糕、擦酥、连环糕常被称为“四斤头”。连环糕两个圆形相扣,代表夫妻连心;双喜糕寓意喜事连连;擦酥取“舒”字谐音,代表生活舒坦;与利市同色的红回回,则代表了大富大贵。自南宋开始,拥有美好寓意的四款糕点是男方到女方家提亲的必需品,每种各一斤,故称“四斤头”。

  中国的文化和手艺向来讲究传承,年轻时,徐根荣在金华糖烟酒公司工作,因为个子小,领导曾给他两个岗位选择,一个是做糕点,另一个是当柜员。“自己想学门手艺,就选了做糕点。”徐根荣回忆道。

  就这样,徐根荣跟随着师父学习了“四斤头”以及其他六十多种传统糕点的制作方法,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

  一口芬芳  延续昔年温柔时光

  “有段时间,西式糕点非常流行,吃传统糕点的人就少了。”徐根荣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西式糕点在国内风靡起来,传统糕点市场相对低靡。并且,因为制作传统糕点的流程比较繁琐,费时费力,很多学徒也放弃了学习。

  一旁的徐伟丽笑道:“我爸是个固执的人,就一直坚持着这门老手艺。现在大家越来越讲究,害怕吃多奶油变胖,传统糕点也越来越受欢迎。”如今,喜爱传统糕点的人越来越多,在一家人的张罗下,糕点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前不久,徐根荣还作为糕点手艺人被列入婺城区第六批非遗传承人名录。

  对徐家父女而言,做糕点不仅仅是谋生的手艺,也是一种特殊的亲情传达方式。上世纪末,金华糖烟酒公司改制,金华糕点厂解体。徐根荣自主创业,在古子城开起了糕点坊。在徐伟丽的记忆里,当年父亲在保宁门菜场摆了一个糕点摊,每天早早开门,中午散市收摊,午后的时间用来做第二天售卖的糕点。一年又一年,糕点店辗转了几个地点,徐根荣的鬓角逐渐挂上霜星,徐伟丽也从当年的小姑娘逐渐长大,念书,成家……

  在温州念完大学的徐伟丽,当时并没有回到家乡,而是留在当地工作,之后才回到家乡接了父亲的班。“我爸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经营上他懂得也不多,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我就决定回家帮忙。”徐伟丽轻描淡写地说。

  在徐根荣的心里,女儿是自己的骄傲,在徐伟丽忙碌的时候,他告诉记者,女儿之前在温医眼科专业就读,毕业后自己开了家眼镜店,生意很红火,一度还成为了网红店。“现在我们家的生意也是女儿和女婿在经营管理,他们年轻人办法多。”说这话时,徐根荣的脸上带着微微的笑容。

  如今,徐伟丽和丈夫陈丽明,还有其他几位师兄弟一起继承了传统糕点的制作技艺,徐根荣过起了舒服的退休生活。“有孩子们接手,我也可以轻松点了”徐根荣说。

  在物质极度丰裕的今天,平素里就饫甘餍肥的人们,也许并不总吃糕点,但却不会忘记那些传统糕点曾经带来的甜蜜时光。

  

  

  一块糕点,就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缩影。这甜甜的糕点,不仅仅承载着婺城人的儿时回忆,也传递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