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金东   正文

同名同姓同村人 二十七年始相逢 陆旭升和陆旭升的金东情

2020-01-09 15:20:33

来源: 无

作者:

  金华新闻客户端1月8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卢奕仿

每个人的姓名背后都有父母赋予的印记,

各有各的密码,各有各的故事。

如能因为美好、温暖而交集,便是缘分。


  他叫陆旭升,1969年1月出生,现任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副总编。
  他也叫陆旭升,1960年8月出生,现任金东区赤松镇民政助理员。
  新年上班第一天,阳光正好。在赤松镇政府,两位陆旭升时隔27年终于见面。


一次“尴尬”
让人大跌眼镜

  1992年10月,小陆作为当时的农业技术推广员,从原金华县塔石农技站调到雅畈农技站工作。
  上班不久,雅畈镇政府(农技站和镇政府在同一个大院办公)公告栏里出现了陆旭升的名字,许多镇干部一脸茫然:陆旭升不是调走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适逢有人到镇政府喊着找陆旭升,正蒙头转向的小陆下意识答应一声,结果让对方惊讶地跳起来,眼珠子瞪得溜圆,嘴巴张得老大……
  小陆一打听,好家伙,之前也有一个叫陆旭升的人在雅畈镇政府工作,可以说是他前脚刚调走小陆就来报到了。
  这次的擦肩而过,让小陆知道,在金华居然还有一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人。

一封感谢信
让小陆想见老陆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1年。
       小陆经历过基层锻炼,已经在金华日报社新闻记者岗位上干得如鱼得水。冬日的一天,小陆的同学突然上门探望:“我都不知道你出了车祸,恢复得还好吧?”小陆听得云里雾里:“我没出车祸呀。”同学提醒,《金华日报》上刊登了一封感谢信,署名“陆旭升”的读者称其出了车祸后,感谢好心人把他送到医院。小陆这才反应过来,应该是那位和自己同名的老陆出了车祸。
  小陆马上找到报纸看了感谢信:当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老陆骑摩托车在赤松镇黄泥垄村附近与一汽车相撞,导致头部受伤、左肩粉碎性骨折,趴在水沟里不能动弹。后来,附近村民把他抬上出租车并送到医院,出租车座位脏了不说,司机连车费也没收。
  小陆被感动了:这封寻找出租车司机付车费的感谢信,足以说明老陆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
  小陆想见老陆。
  2010年的一天,小陆到赤松镇政府采访,在公告墙上看见了“陆旭升”这个名字。他想着,又“碰”上了,这回一定要和他见上一面。于是找了镇政府的工作人员给对方打了电话,不巧,老陆在外培训,赶不回来。后来还有几次,也都因为老陆在外调解纠纷等原因,没能见上面。
  好事总是多磨。


一次相见
让人感慨万千
  
  1月2日,金东区融媒体中心“新春走基层”采访组来到赤松镇政府。采访结束时,下午3时20分,在镇政府干部谢显德牵线下,小陆、老陆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1992年的时候,我就知道你了。”面对老陆,小陆喜笑颜开。
  “我也知道金华日报社有位同名同姓的人,每次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名字,既熟悉又陌生……”老陆告诉小陆,他从1979年起,就一直在乡镇工作,先当文书,做过组织、宣传、纪委等工作,目前担任赤松镇民政助理员。“我们那时候,挎包里装着笔记本、手电筒和牙具翻山越岭,走村入户……”
  “你说的没错。”小陆兴致勃勃地回忆自己下乡采访时的奇闻趣事。聊着聊着,两人发现对方竟然都是塘雅镇桥头陆村人——小陆太公年轻时到澧浦入赘,到小陆这一辈依然记得老家是桥头陆村的。
  两人聊过去聊现在,聊到了仙桥花木城。“我是看着花木城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第一届苗交会就是我去采访的。”小陆话音刚落,老陆激动地说,他和花木城也有着不解之缘:“当时筹建花木城,我们镇干部30多个人,每天忙得团团转。现在看到它发展得这么好,真的很高兴……”
  今年9月,老陆就要退休了。他说,在乡镇干了一辈子,即使退休,还是会“多管闲事”。而小陆则期待,新的一年为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策划更多的报道,“希望金东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两位陆旭升拉着彼此的手,约定下次畅谈的日期。他们的花白头发在微风中拂动,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上曾经挥洒的青春。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