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9 15:20:33
来源: 无
金华新闻客户端1月8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卢奕仿
每个人的姓名背后都有父母赋予的印记,
各有各的密码,各有各的故事。
如能因为美好、温暖而交集,便是缘分。
他叫陆旭升,1969年1月出生,现任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副总编。
他也叫陆旭升,1960年8月出生,现任金东区赤松镇民政助理员。
新年上班第一天,阳光正好。在赤松镇政府,两位陆旭升时隔27年终于见面。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1年。
小陆经历过基层锻炼,已经在金华日报社新闻记者岗位上干得如鱼得水。冬日的一天,小陆的同学突然上门探望:“我都不知道你出了车祸,恢复得还好吧?”小陆听得云里雾里:“我没出车祸呀。”同学提醒,《金华日报》上刊登了一封感谢信,署名“陆旭升”的读者称其出了车祸后,感谢好心人把他送到医院。小陆这才反应过来,应该是那位和自己同名的老陆出了车祸。
小陆马上找到报纸看了感谢信:当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老陆骑摩托车在赤松镇黄泥垄村附近与一汽车相撞,导致头部受伤、左肩粉碎性骨折,趴在水沟里不能动弹。后来,附近村民把他抬上出租车并送到医院,出租车座位脏了不说,司机连车费也没收。
小陆被感动了:这封寻找出租车司机付车费的感谢信,足以说明老陆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
小陆想见老陆。
2010年的一天,小陆到赤松镇政府采访,在公告墙上看见了“陆旭升”这个名字。他想着,又“碰”上了,这回一定要和他见上一面。于是找了镇政府的工作人员给对方打了电话,不巧,老陆在外培训,赶不回来。后来还有几次,也都因为老陆在外调解纠纷等原因,没能见上面。
好事总是多磨。
“1992年的时候,我就知道你了。”面对老陆,小陆喜笑颜开。
“我也知道金华日报社有位同名同姓的人,每次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名字,既熟悉又陌生……”老陆告诉小陆,他从1979年起,就一直在乡镇工作,先当文书,做过组织、宣传、纪委等工作,目前担任赤松镇民政助理员。“我们那时候,挎包里装着笔记本、手电筒和牙具翻山越岭,走村入户……”
“你说的没错。”小陆兴致勃勃地回忆自己下乡采访时的奇闻趣事。聊着聊着,两人发现对方竟然都是塘雅镇桥头陆村人——小陆太公年轻时到澧浦入赘,到小陆这一辈依然记得老家是桥头陆村的。
两人聊过去聊现在,聊到了仙桥花木城。“我是看着花木城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第一届苗交会就是我去采访的。”小陆话音刚落,老陆激动地说,他和花木城也有着不解之缘:“当时筹建花木城,我们镇干部30多个人,每天忙得团团转。现在看到它发展得这么好,真的很高兴……”
今年9月,老陆就要退休了。他说,在乡镇干了一辈子,即使退休,还是会“多管闲事”。而小陆则期待,新的一年为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策划更多的报道,“希望金东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两位陆旭升拉着彼此的手,约定下次畅谈的日期。他们的花白头发在微风中拂动,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上曾经挥洒的青春。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