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0 16:19:26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 1月19日消息 记者 周朗明 文 吴潮宏 摄
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婺城的年味愈来愈浓。1月18日一大早,市人民广场已是锣鼓喧天,“人文婺城 幸福城”2020年婺城区“红红火火中国节”文化大过年百场活动在这里启动。猜灯谜、写春联、民俗展演……精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
婺城“红红火火中国节”文化大过年活动由婺城区委宣传部、区城乡垃圾分类办、文旅体局、文联和各乡镇街道联合主办。活动主要分四个部分,分别是市民文化大过年、“文化暖冬”大集市、农村村晚和“欢乐元宵”文化大斗戏。活动期间,各乡镇(街道)将举办近百场农村“村晚”,并开展文艺下基层活动,为婺城百姓免费提供文艺演出、展览、拍摄全家福、展示非遗手工技艺、送春联等多种形式活动。
18日一大早,文化大过年活动还未开场,江北人民广场已是人山人海,最具人气的莫过于非遗手工技艺及传统美食展示。一幅幅寓意吉祥的婺城漆画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引来一群白发老人携儿孙讲述那古老的婚俗;香甜酥脆的长山冻米糖、温润清甜的麦芽糖、传承自金华糕点厂的“糖古糕点”……一口口浓浓的金华味跳跃在“老金华”的味蕾,唤起儿时的回忆;火腿鸭、醋炒鸡、小米糕……系列金华传统名菜在现场一位道情老艺人的演绎和推介之下,除了令人垂涎,更觉有趣。
在“婺城一家亲”摄影展和“婺城非遗长廊”展览前,不少市民纷纷驻足观看。其中的的木版年画和剪纸斗方,唤起了不少老年朋友的记忆。据介绍,宋代以后雕版及印刷技术逐步成熟,木版年画得到了普及,走入寻常百姓家。早年,金华还有“双桂堂”出版了《梅花喜神谱》,堪称宋代套印技术的代表作品。如今,在婺城的偏远山乡,还保留着过年挂年画的习俗。“家家女儿会剪纸,户户闺中爱绣花”“窗外年猪叫,窗内花人红”……层出不穷的民谣及俗语,召唤着记忆里温暖的年俗。
近年来,婺城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从保护性传承到传承性保护,再到如今的发展性传承,婺城非遗项目经过“非遗文化百村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的宣传铺垫,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创和现代科技相融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老百姓的当代生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婺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家住莲花井的郑益清老人是土生土长的金华人,他一大早就来到现场。“过年就得这样热闹!特别是城里,少了这些民俗活动,年味会越来越淡。希望相关部门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春节有更多的年味。”老人请现场的书法家为他写了一副春联,还饶有兴趣地与一群街坊邻居猜起了灯谜。
婺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沈根新介绍,今年婺城文化大过年活动比往年更精彩,形式也更多样。活动将全方位展现婺城的特色文化和文化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活跃春节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婺城百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精神享受,文明、祥和过好中国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