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金东   正文

隆冬腊月,来一碗土面暖胃又暖心

2020-01-27 18:12:54

来源: 无

作者:

  □作者 沈心怡

  都说寻常的食物,有了感情在里面,就会变得不寻常,随着时间的流转,品尝更多得是一种怀念与留恋。

  作为一个童年在农村度过的姑娘,儿时的调皮劲可一点不输男孩子,无论是上树粘知了,还是下河摸鱼全都不在话下。那时候村里有不少做面条的人家,只要天空晴朗,他们门前就会整齐摆开一排排木架子,银丝般的面条宛如飞流直下的瀑布,丝丝缕缕随微风轻轻晃动,“轰轰”流水声仿佛在耳边萦绕。

  而我对土面更深的留恋来自于冬天。在屋外飘起雪花的时候,我就会悄悄离开爷爷奶奶的视线,拉上附近的堂兄弟奔向早已被白雪覆盖的田头,打雪仗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像小鸡崽一样被各自寻来的家长提回家。疯玩过后才感觉全身被冻得止不住颤抖,奶奶生气地拍打我衣裤上的雪并赶我去更衣,而她转身走进厨房。等我换好干净衣裳时,一个冒着热气的碗也被端上桌,细如发丝的面条淹没在酱色汤汁里,白嫩的荷包蛋安静卧下,翠绿葱段点缀其中散发出诱人香味,勾得人迫不及待挑起一筷品尝,一碗下肚浑身冷气散尽,留下满口鲜香。

  时间流逝,村中做面条的人渐渐老去离开,在阳光下倾泻的面条也成为被深埋的回忆。没想到多年后,能在源东乡沈店再见这壮观的场面,千万缕缕面线在冬日的阳光下闪闪发亮,面帘中印出两个忙绿的身影,一人利落拉面,另一人手持双长筷跟随其后快速挑开粘一起的面丝,虽无交流但默契十足。童年念念不忘的画面终于重现眼前,我难忍内心激动站在面帘前不肯离去,顺势与夫妻两人攀谈起来。

  这对夫妻经营着一家土面作坊,男主人名叫沈文记,年少时便从母亲手中传承了这门制面技艺,不知不觉做了四十多载。想要做出香滑爽口的土面并非易事,需在凌晨零点起床开工制作,第一道工序揉面就有大讲究,要把面团揉得像少女的皮肤一样光滑细腻才算达标。用刀把擀均匀的面团转划成一条粗面,搓成手腕粗细后盘入蒸笼中醒一下,每醒一次就拉长面一次,直到拉成手指般粗细。随后把面条缠绕两根长筷上,这步叫上杆,讲究手法,必须要用力适当把面拉直,这样它才有自然的松紧,否则后续面条容易被拉断。绕好的面条整齐码入木厢醒一下,做完这些工作,天也已大亮,再把面拉至半只手臂长便可晾晒。晾面架还是多年前沈文记自己动手用实木做的,笨重的木杆上面均匀打着孔,用来放置筷架,长筷穿插进去后,面条自然下垂,随后把一根根面拉长,这一过程却是要用巧劲,我在一旁看着不禁紧张起来,生怕柔软的面条被扯断。只见沈文记不急不躁,将像韧带一般柔韧的面条越拉越细,不多时木架上挂满千万缕丝线,华丽精彩,简直是生活中的魔术。

  一根如丝的土面至少有百米长,可以说是一根面能做一碗面,所以蕴含着长寿的好寓意,逢年过节或者乔迁大家都会吃土面,讨个好彩头。“我们的面条纯手工制作,口感温和柔软,可以当幼儿的辅食,也可以做温养胃的食物。”妻子余小芝说起自家面的优点,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每当沈文记在门口晾面,过往车辆都会特意停下购买,再加上年年有慕名前来的顾客,夫妻俩做的土面往往是供不应求。

  沈文记夫妻精湛的做面技艺,源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只要天气晴好就要从凌晨忙到下午四、五点。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夫妻倆忙绿一天最多制作八十斤土面,如果晾面的时候突然降雨,全部面条只得报废。“辛苦再加上赚得不多,大家宁愿外出打工也不学做面,以前我们这里有好几户人家制面,现在可能全区独留我们这家土面作坊了。”说起手艺传承,沈文记难掩失落之情。“和土面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一天不做面心里还空落落的,我们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见大家尝过土面面又回来买。”

  寒冬腊月,没有什么比吃一碗简单的土面更暖胃暖心,嘴里品尝到的不仅仅是香滑爽口的土面,还有一份不愿忘记的珍贵记忆。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