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00:00:00
来源: 金华新闻客户端
叶 骏 文/摄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六
中央政府派遣监察官员巡视全国,以防范官员腐败的制度古已有之,及至明代,巡察制度已相当完备。兰溪在明代就有这样一位一身正气、无私无畏、公正严明的清官——人称“无冤督察、治水能臣”的“邵都堂”邵玘(1375-1430)。
邵玘秉承家训,侍母至孝,聪明胆壮,不怕丢官,以上书弹劾切谏、正扬风气为己任,堪称司法界的包公,朝廷“纲纪为之一振”。
《明史》载:宣德三年(1428),54岁的邵玘升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他发现不少御史胆小怕事,不敢直言上奏,做事拖沓。为了提振朝纲,改变不良风气,邵玘不顾个人得失,提笔向宣德皇帝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御史13人,精简诸司庸懦不肖者80余人,这也成为邵玘监察官任职道路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浙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406年,明朝永乐四年,皇宫内举办了一场春宴。敢为成祖皇冠上插籫花的进士邵玘,不仅在春宴上一举走红,更是赢得了成祖的赏识。后来,邵玘历任湖广道监察御史、江西按察使、福建按察使、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邵玘的刚正赢得了皇帝的充分信任。明成祖朱棣甚至为邵玘开了回避制度的先例,《明史》载“每法司缺官,即命玘署,有重狱辄付之”。
永乐十四年(1416),南方接连洪灾又旱灾,成祖命邵玘速去两浙巡视水旱灾情。邵玘深入灾户查看灾情,一方面传令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另一方面兴修水利,建造堤坝,留下“治水能臣”的美誉。
焦石《邵氏宗谱》中有一篇《永乐丙申洪水记》,这应是最早记述兰江洪水的一篇文字。这篇写于近600年前、全文近700字的经典文章被载入《兰溪市志·艺文典籍》,其文并石雕在今兰溪市区和平公园西的防洪大堤堤壁上。
邵玘老家在兰溪市女埠街道焦石村。村口有一座新建的“御史故里”牌楼,村中滔滔兰江边,就是省级文保单位邵氏家庙及孝子石坊。家庙边有两根将军石(以前过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离村不远还有邵玘墓(墓地所在村就是守墓衍生出来的)。
家庙三开间三进两明堂,始建于明,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如下图)。门楼家庙四字下方,有一块大明宣德四年御赐牌匾“秉宪肃清”。家庙墙上挂着许多邵玘相关的介绍,村里对邵氏先祖还是非常敬重,相关文化也做得很到位。
村支书邵炳良说,全村1200多人,全部姓邵(男方),周边县市很多邵氏后裔都是从焦石迁过去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