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19  >  二十五史金华名人今访  >  邀古人  >  二类   正文

滕珦:观风依旧 白沙潺潺

2019-11-29 00:00:00

来源: 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 求慜玥

  记者 季俊磊 /

1583470696(1).png


  《新唐书》卷六十,志第五十,艺文四

  “父子四进士,儿孙满船官。”在婺城区琅琊镇杨塘下村,中唐时期的礼部尚书滕珦辞官后落户于此。千百年来,滕氏后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扩散,在全国各地已超过90万人。一开始,你可能不知道滕珦是何许人也,可他的外公却是唐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郭子仪。或许有了这层关系,再加上滕氏人好学上进,让这个家族倍加兴旺。

滕珦.jpg


  从蒋农线拐进尚志路,不久便能到达杨塘下村村口,那里立着一座威武大气的牌楼,是2013年修建的。

  穿过牌楼,直行5分钟,便能看到一座“观风亭”。唐太和二年(828年),75岁的滕珦辞官,皇帝下诏赐新第“白沙溪口”。到府当天,一众本地官员在观风亭为他接风洗尘。他感沐皇恩,将兰溪南住山的旧宅田园捐赠当地改建成寺院,便是如今的西安寺。当年的观风亭,早已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复存在,但与牌楼同时新建的观风亭继承了原本的意义,成为村民会友送友的新地标。

00.jpg


  滕珦扎根杨塘下村后,发起修缮白沙溪三十六堰。时至今日,虽然部分堰坝被金兰水库淹没,但依然灌溉着琅琊、白龙桥、沙畈等万顷良田。今人所见的白沙溪自琅琊第一堰至古方洞山段,十里水路畅流,原溪址上留有桥头岭、双林碓等大小水碓数处,方便当地村民碾米礳粉等日常生活所需,这都是当年滕珦提议改溪变道工程方案的实施结果。 

02.jpg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滕氏宗祠。在一众新墙红瓦下,这栋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的白墙黑瓦老房格外显眼,旁边还有一间修缮过的纯阳书庵,是旧时孩子们读书的地方。

  滕氏宗祠位于村子正中间,坐东朝西,前后四进三天井,两侧各置回廊六间,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貌,风风雨雨中屹立500余年,2006年被授予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翻阅《南阳滕氏族谱》,滕珦的三个儿子都是进士,其中二儿子滕迈育有10子,7人考上进士。自唐代到南宋末的500多年间,族谱上有确切名字、世系的县令以上官员近300人,连续10余世位列朝廷尚书、侍郎、御史等显赫官职,而且都传承着滕氏清廉、勤政、爱国、忠义、好学的品质。

05.jpg


  滕荣招告诉记者,自滕珦时期开始,杨塘下村便有着“兴学重教、勤耕苦读、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家训,直到今日依然发挥作用。杨塘下村村民不足千人,其中85%均为滕氏后人,大学生层出不穷,到目前为止已有近百人。值得一说的是,滕珦第17世孙滕浩在洪武二年迁到白龙桥让长村,现在该村有近三分之一的滕氏后人在从事教育工作。、

11.jpg


  滕荣招一家如今已经四世同堂,每到节假日,全家30口人都会回到杨塘下村,陪92岁的老母亲吃顿饭。多年来,家人之间没有红过脸、吵过架,他深知“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认为,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哪里人:婺城区琅琊镇杨塘下村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