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19  >  二十五史金华名人今访  >  邀古人  >  二类   正文

 戴良:不为权贵吟 一腔忠义忱

2020-01-07 00:00:00

来源: 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 求慜玥

  记者 李艳 文/摄

1583468452(1).png

  《明史》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

  诸暨马剑(原浦江),九灵山在冬日的苍穹下直冲云霄。这座马剑辖内海拔最高的山,因元代著名诗人戴良而名,“山以先生名胜,先生以山超然”。

  九灵山脚,就是戴良世代居住之所。戴良自号九灵山人,曾学医于朱丹溪,学经史古文于柳贯、黄溍、吴莱,学诗于余阙,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诗文并负盛名,其诗尤胜,“神姿疏秀,亦高出一时”。

binary_middle (1).jpg

  马剑位于诸暨最西端,与富阳、桐庐、浦江三县市相交,是戴良后裔的主要聚居地。村民戴祖文,84岁,戴良第27代孙。马剑原属浦江,上世纪50年代,戴祖文从浦江中山中学毕业后,考上浦江中学。读了不到一年,因父亲患病被迫辍学回家。农耕之余,一直潜心研究戴良。

  戴祖文说,戴良待在浦江的时间,比马剑还长。戴良原名戴士良,家境贫寒,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大哥戴士尧是明代医学家戴思恭的父亲。正因为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人千方百计遍访名医,与朱丹溪结缘,造就了三朝御医戴思恭。自然,这是后话。

binary_middle.jpg

  戴良“神气爽朗,美须髯,不妄喜怒”。和大多数文人一样,戴良原本也想科举进入仕途,但不久便放弃了。当时,黄溍、柳贯、吴莱在浙东一带非常有名,戴良向他们专心学习古文。其中,从学柳贯最久。柳贯去世后,戴良“持心丧三年”“经纪其家”,帮忙打理柳贯的家业。

  无意仕途的戴良,人生第一个职务是月泉书院山长(校长、院长)。浦江月泉泉水随月亮盈亏而涨落,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自然奇观,更是有名的文化胜地, 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遗民诗社,吕祖谦、朱熹等曾在月泉书院讲学。戴良的上任,月泉书院山长为宋濂。

  朱元璋平定金华,急招一批文人学士为其出谋划策,征辟戴良、胡翰等十二人会与中书省,日轮两人讲述经学、史学,陈述治国之道。

  次年,朱元璋设立郡学,任命戴良为婺州郡学学正,后和宋濂、刘基、章溢、叶琛礼聘,尊为“五经”师,教授众儒生。

  对这段经历,戴良在诗中透露出懊恼和无奈:“失脚双溪路,今经两度春。不堪飞雪夜,还作望乡人。世事方如梦,生涯笑此身。惟应两蓬鬓,不负岁华新。”

  这心境,为戴良后来的不幸遭遇埋下了隐患。

  朱元璋凯旋后,戴良出乎意料地“逸去”,弃官远走。

  辛丑年,元顺帝任戴良为江北行省儒学提举。戴良见当时时局不能上任,逃到了吴地,依附于张士诚。后见张士诚将败,又带着家人逃到海上……

  戴良的一生,几乎就是避难和隐居的一生,因际遇相近,他对陶渊明推崇之至,著有52首《和陶诗》,生前即结集行世。

  洪武六年开始,戴良南还,改名换姓“方云林”,隐居四明山长达10多年。那时四明佳山胜水中,隐居着许多耆儒故老,戴良与他们志同道合,不时结伴出游,酒酣赋诗,击节歌咏。

  好景不长。明太祖终于找到戴良,并如愿将他征召到京城。这时,戴良已经是一个66岁的老人,形容枯槁,风烛残年,但面对握有生杀大权的九五之尊,戴良的内心依然坚硬如磐石。

  明太祖考核他的文采,让他居住在同会馆,每天美味佳肴,“欲给官,良以老疾固辞”。明太祖想让他做官,但是戴良以年迈、有病推辞,公然拂却旨意,龙颜大怒。第二年四月十七,戴良“暴卒”,享年67岁。

  作为元末遗民,戴良忧国忧民,宁死不屈,他的诗“风骨高秀,迥出一时,眷怀宗国,慷慨激烈”,表达了“上不负国家,下不负所学”的精神追求。

  戴氏宗祠高悬着戴良、戴思恭等先祖的画像,建筑宏伟,雕刻精湛,匾额如林。当天采访时,戴氏宗祠正在修缮。马剑村村主任戴宝洋介绍,后人都以戴良为荣。近代,戴氏宗祠是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的驻地,也是浙东解放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办公地点,现为马剑革命历史纪念馆。

  距马剑六七公里,就是闻名遐迩的五泄风景名胜区。马剑正在积极打造戴良故里,和五泄风景名胜区串连成一条游线,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寄情山水的同时,也能感受忠孝大义穿越古今的爱国主义教育。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