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19  >  二十五史金华名人今访  >  邀古人  >  二类   正文

戴思恭:三朝御医 医道仁心

2020-01-07 00:00:00

来源: 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 求慜玥

  记者 李 艳

1583468306(1).png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

  人生有太多的偶然。如果不是奶奶体弱多病,也许浦江马剑(今诸暨)人戴思恭就不会弃儒学医。这一来,史上或许就会多一位文学大儒,而少一位赫赫有名的医学家。

  戴思恭的奶奶,是元代著名诗人戴良的母亲,戴良和戴思恭是叔侄,戴思恭的父亲戴士尧是戴良的亲哥。

binary_middle.jpg

  “戴思恭,又名戴原礼,兄弟俩,弟弟戴思温,又名戴原值,亦以医名,可惜没有从官就去世了。”诸暨马剑村民戴祖文说,戴思温是马剑的始祖。当年,为治疗母亲的病,戴士尧携子思恭、思温,从马剑走路至义乌,投奔在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门下学医。

  朱丹溪原名朱震亨,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故名。朱丹溪当年为治母亲的病,也弃儒学医。朱震亨师事金华许谦,得到朱子的学问,又向宋朝内侍钱塘人罗知悌学习医术。罗知悌的医术学自荆山的一个和尚,而和尚乃是河间人刘守真的门徒。融诸家之长,朱丹溪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一代名医。朱丹溪非常喜爱戴思恭才思敏捷,加上相同的遭遇,便毫无保留将自己的全部医学知识传授给了戴思恭。

  戴祖文介绍,戴良曾将戴思恭带到浦江、义乌等一起生活。

  洪武年间,戴思恭被征为御医,为人治病即刻见效,明太祖很器重他,授迪功郎、正八品御医。戴思恭最广为人知的,是为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驱寄生虫的故事。

  当年,燕王腹中有硬块,其他医生开了多个药方都不见好转。太祖派戴思恭去诊治,他见其他医师所用的药都很正确,就思考为何不见效。他仔细查看了燕王的身体,问:“殿下,您平日喜欢吃什么?”

  燕王有气无力地回答:“喜欢吃生芹菜。”

  戴思恭不动声色地说:“知道原因了。”

  戴思恭马上开了一剂药给燕王,燕王服后夜间大泄,都是细小的蚂蟥。

  燕王很快就痊愈了。

  戴思恭历任洪武帝、建文帝、永乐帝三朝御医,因医术精湛,每朝都备受赏识。

  晋王患病,戴思恭将他治好。不久后,晋王的病又发作,很快就去世了。

  明太祖要将王府的诸位医师都逮捕治罪。

  戴思恭从容上前说道:“此前臣奉命为晋王治病,报告晋王说道:‘现在虽然可以痊愈,但是毒素已存在于膏肓之中,恐怕再次发作时就无法治愈了。’现在果然是这样。”

  戴思恭从容一言,百余人得以免死。

  明太祖病重,后来稍有好转,将那些为他治病的医师治罪,唯独安慰戴思恭说:“你是个有仁义之心的人,不要害怕。”不久明太祖去世,建文帝即位,把那些御医问罪,唯独戴思恭不但不治罪,还提升为太医院使。

  永乐初年,戴思恭以年老为由辞官。永乐三年夏天,又被征召进入朝廷,免了他要行叩拜的礼仪。这年冬天,他再次辞官回乡,皇帝派官员护送他,并赏赐钱财。

  一个月后戴思恭去世,享年82岁,永乐帝专程派人到马剑家中为他祭奠。马剑戴氏宗祠内,至今还保存有永乐帝亲撰的御制祭文。

  所谓伴君如伴虎,戴思恭能历三朝而善终,自有其过人之处。

  戴思恭被誉为“国朝之圣医”“当代医国第一士”,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等书,都是根据朱丹溪的学说加以深化、发挥而成。又校补修订了朱丹溪所著的《金匮钩玄》三卷,并加入自己的理解,无愧于师。

  距马剑村三四公里的诸暨市马剑镇戴家村是戴思恭后裔的主要聚居地。原本葬在村外一二公里处的戴思恭墓现已被破坏,墓前的石碑被毁,一分为二,一块用于猪栏垫高低,一块则用作洗衣板,现均不知去向。

  戴氏宗祠门口广场上,竖有戴思恭雕像、戴思恭纪念亭,供后人凭吊。

  “医者视人之疾,无异于己之疾,方能以仁义之德应手,存孚于博爱之中。”正是这份仁义和博爱,戴思恭对病人有求必应,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学医则不可。” 戴思恭将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完美结合,在医患敏感的今天,仍不无启迪和警醒。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