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19  >  二十五史金华名人今访  >  邀古人  >  一类   正文

张国维:艰难百战 壁垒东南

2020-01-03 00:00:00

来源: 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 求慜玥

  记者 张海滨 文/摄

  《明史》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第二百十八

  为官直言敢谏,为国竭智尽忠,国祚艰危之际,孤忠泣血,力保大明江山至生命最后一刻。为政心系苍生,造福庶民,一骑一舸治水,泽被东南,著有70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

  张国维(1595-1646),字玉笥,号九一。明末政治家、水利专家,东阳县托塘(今东阳市城区)人。

图片3.png

  1月1日,记者来到东阳寻访。张国维故居位于东阳城区张府前巷,过了一座牌坊,就可以看到一幢修缮一新的古建筑,这就是张国维故居,也是张国维纪念馆,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张国维的悲壮一生。

  心系苍生 造福百姓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张国维出生在东阳托塘,从小聪明,6岁跟从陈可鉴学习。张国维学习《孝经》不久后就向老师要求读《忠经》,老师感到惊奇,告诉他:“孝有经,忠无时经,移孝可以尽忠。”老师的话影响了张国维的一生。

  明天启二年(1622),张国维高中进士。随后,他回家乡拜见致仕在老家的前南京兵部尚书许宏纲。可是,从早晨等到中午,许宏纲就是不出来,张国维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直到晚上,许宏纲才出来相见,对他说:“我观察你很久了,有人说你等久了必然急躁,然而你没有急躁;中午没吃饭人必疲惫,而你并不疲惫。人不急躁能忍事,人不疲惫能任事,以后你就是国家之人才。”

  明天启四年(1624),张国维被选授广东番禺县知县。他到任时,广东正遭受灾荒,番禺百姓生活艰难,豪绅却趁机哄抬物价。张国维颁布《筹荒十三策》,很快使物价恢复正常。他还把原来朝廷颁给贫民耕种却被豪绅侵夺的数万亩沙田,重新收回并分给贫民耕种。百姓感恩,为其建生祠奉祀。

  明崇祯七年(1634),大明朝陷入危机,内有李自成与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外有满清军队虎视眈眈。崇祯帝任命张国维为右佥都御史兼十府巡抚。张国维临危受命,驻节苏州。

  张国维巡抚的十府是明朝最为富庶的地区。可是,张国维到了苏州,却发现水灾成患,“惟吴泽国,民以田为命,田以水为命,水不利则为害”。张国维大抓水利建设,经常“单骑驰驱”,一个人巡视河道;“单舸巡汛”,探溯河流走向,绘制水图。因此,他被称为“一骑一舸的治水巡抚”。在任期内,张国维修筑了太湖、繁昌二城,建设了苏州九里石塘和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筑松江捍海的堤坝,疏通镇江以及江阴漕运的渠道。张国维还将他的治水经验写成并刊刻了一部70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

  张国维治水有成效,苏州百姓很感激,自发在虎丘大堤为他建生祠,年年祭拜。至今苏州沧浪亭中仍有他的画像,题词为:“抚绥十郡,大度渊涵,疏通水利,泽被东南。”

  一心为国 忠贞抗清

  在明朝政坛上,张国维以直言敢谏闻名,皇帝对他的进言很重视,虽然不会全部采用,但常以升官表示鼓励。

  崇祯元年,张国维晋升为刑科给事中,被其弹劾罢免的副都御史杨所修和御史田景新,都是魏忠贤的同党。

  崇祯十六年四月,清兵进入畿辅,张国维传檄赵光抃在螺山聚兵抵抗。八总兵的军队溃逃后,有人上言诋毁张国维,于是他被解除职务,不久下狱。皇帝想到他治理河道的功劳,才得以释放。皇帝召见后,官复原职,并兼任右佥都御史,奔赴江南和浙江督责练兵输送粮饷等事务。可是,张国维出城仅十天,都城就陷落了。

  明弘光元年(1645),南京陷落,张国维请朱元璋十四世孙朱以海在绍兴监国,鲁王封其为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钱塘江。张国维所辖军队连续光复富阳、于潜,并在沿江要害之地建立木城,坚守钱塘江南岸,前后达一年之久。

  1646年5月,张国维退到东阳,在东阳陷坑岭作最后的抵抗。6月,清军前锋到达陷坑岭下,张国维知道大势已去,决心以死殉明。张国维写下三首“绝命诗”,一首为《负国》,一首为《念母》,一首为《诫子》,然后在绢尾落款:“大明遗臣张国维绝笔。”其《负国》诗说:“艰难百战戴吾君,壁垒东南气厉云。死去仍为朱氏鬼,精灵常傍孝陵坟。”

张国维故居 张海滨 摄1.jpg

  张国维将明朝官服穿戴整齐,从容投入府内水塘。家人遵其嘱咐,让其遗体坐在中堂太师椅上。不久,清军骑兵到达,见张国维端坐大厅,有的叩头拜谢,有的痛哭不已。原来清军中的骑兵多为山东济宁人,当年曾得到张国维在济宁的施粥而得以活命。清军中的济宁藉骑兵感恩张国维,东阳没有像扬州、嘉定、金华等地那样,惨遭屠城之灾。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2年),乾隆敬重张国维的气节,谥号“忠敏”。

  1992年,张国维故居成为东倒西歪的危房,差点被卖给私人。张氏后人为之奔走,在政府的支持下,张国维故居经过修缮,成为东阳人文历史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国维的遗著还有《抚吴疏草》《玉笥先生传稿》《张忠敏公遗集》,均收录于《重修金华丛书》。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