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3 00:00:00
来源: 金华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海滨
黄溍,元代著名文学家,字晋卿,世称金华先生。黄溍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在元代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一生著作颇丰,是宋明理学高峰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培养了诸如宋濂、王祎等一批著名学者。王祎称之为“一代之儒宗 百世之师表”。
史书载,1277年,黄溍出生在义乌稠城的绣湖之畔。如今,绣湖已成为公园,周围是义乌的繁华商业中心,当年的黄溍府第早已不见踪影。问起在公园休息的人们,绣湖一带的老居民大都知道黄溍的一些事情。现在,义乌有很多人在研究黄溍文化,准备筹建黄溍纪念馆。
黄溍的出生很特别,传说童氏梦见有一大星坠落于怀中,于是有了身孕,过了24个月才生下黄溍。黄家是义乌的名门望族,但他好学自律,从小就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13岁时,他写的《吊诸葛武侯辞》一文得到当时著名学者刘应龟的赏识,将黄溍收为学生。成年后,黄溍以文闻名四方。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长期废除科举制度,直到1301年,黄溍才被举荐为教官。
1314年,元朝正式恢复科举制度。第二年,黄溍成为元代恢复科举后的首批进士,到台州宁海县当县丞。在《元史》中,黄溍为官的记载比较详细。在台州,很多煮盐户仗着有背景,到处横行,肆意祸害百姓。黄溍通过查访民情了解这些情况后,虽然在查案过程中阻力重重,但他坚持依法严惩了这些人。
有一个人的后母与和尚私通毒杀自己的丈夫,但是她反而诬告这个市民杀死了父亲。黄溍微服私访,弄清了该案的真相,最终为其申明冤屈。
黄溍当了十六七年的父母官,为官清廉,深得民心。1331年,55岁的黄溍应召入京,凭借自己的名望和才学,一步步成为一名二品南人官员,在整个元朝历史中也是少数。
黄溍擅长写各种文体,他的诗词文藻优美,随心而发,或寄情山水,登楼怀古,抒发所见所感;或针砭时弊,热切真挚,反映社会现象,关心民生疾苦。四库全书收录有《黄文献集》10卷。
黄溍还是一个书法大家,为不少碑、帖、石刻等题词作跋,如《跋李北海永康帖》《跋苏公父子墨迹》等。义乌市志编辑部的傅健保存着一本《行书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和《楷书黄庭经》,里面各有一幅黄溍的真迹。
1350年,74岁的黄溍荣归故里。在义乌,他完成了《日损斋稿》三十三卷、《义乌志》七卷、《笔记》一卷等。1357年,黄溍在绣湖边的宅第逝世,享年81岁。追封江夏郡公,谥号“文献”。
在义乌,历史上多次兴建纪念祠亭,大都已消逝。据说,稠城镇第一小学就是以前黄大宗祠的所在地。用来纪念黄溍及其六世祖黄中辅的“二贤祠”,也毁于日寇的炮火下。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