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6 00:00:00
来源: 金华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海滨
“久放江湖,不见伟人,前在金山,滕元发以扁舟破巨浪来相见。出船巍然,使人神耸……”苏东坡说的高大壮美之人,就是滕元发。
滕元发,东阳市吴宁街道滕(陈)宅街人,性情豪爽,不拘小节,天赋文武全才,在科举考试中两中探花,三次担任开封府尹。镇守边关,威行西北,号称“名帅”。
滕元发有着超强的文武天赋,九岁就能作诗赋。从幼年时,他就生活在范仲淹身边,滕元发的外婆是范仲淹的大姐,教育资源得天独厚。
滕元发不爱死读书,考中进士后,他殿试名列第三,因诗的声韵不合规格,被取消资格。四年后,滕元发再次重考,结果又考了个第三。
虽然生活中有时不拘小节,但滕元发实则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高洁如白雪,正直如松柏,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不讳。1067年,宋神宗即位,召见滕元发后,认为他不仅“姿度雄爽”,而且满腹“开济之资”,浑身“迈往之气”。因此,宋神宗最先擢用的并不是今天人们熟知的王安石,而是滕元发。
在宋神宗面前,滕元发的才能有了发挥的余地。
他在朝廷上力阻不正之风,宰相任命自己的儿子执掌收理臣民章奏的登闻鼓院。滕元发就问宋神宗:假如有人来状告宰相,让宰相的儿子向宰相传达,合适吗?宋神宗顿时明白过来,否定了宰相的错误任命。滕元发还对改进朝廷运作机制提出了不少合理建议,大都被宋神宗采纳。宋神宗知其忠诚,事无巨细,人无亲疏,都会问他。滕元发在宋神宗面前论事如家人父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可惜的是,在那个急需伟人振兴国家的时代,因为体制和个人的某些原因,苏东坡崇仰的滕元发最后还是未能成为伟人。王安石推行新法时,怕滕元发向宋神宗进言反对,就借故将他调离,让他出去当知府。此后,宋神宗曾几次动过重用滕元发的念头,但都被王安石驳回。
但是,滕元发并未就此放弃,没有大展手脚的舞台,那就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吧。滕元发在多地当过知府。不管在哪里当官,滕元发都爱民如子,与百姓共患难。当时,淮南、京东闹饥荒,滕元发预料到流民将至,就事先召集当地富裕的人出力,一夜之间在城外建了2500间席屋,并准备了灶器等生活用品,使5万多灾民得以安全生存……
说起来,苏东坡应该是最了解滕元发的人。滕元发,年长苏东坡17岁。但由于学历相等,学养相近,性格相似,心灵相通,在长期的仕途生涯中,他们成了忘年交,既是知心朋友,又是君子之交。
东阳市志办副主编王九成撰文说,在《苏东坡全集》保存的与朋友书800封中,其中写给滕元发的有24封,占8.5%。在《苏轼尺牍》一书中,共刊载书信125封,其中写给滕元发的就有68封,占总数54.4%……可见苏轼与滕元发联系频繁,友情之深。
元祐五年(1090),71岁的滕元发任上谢世。苏轼得知消息,悲不自胜。滕元发在世时曾与好友、一代名相张方平约定:百岁之后请其撰写墓志铭。而此时张方平年届84岁,垂垂老矣,难有搦管之力。同为滕、张后学兼密友的苏轼,义无反顾地代张方平挥泪作志。
大笔一挥,3800字的墓志遂成,一词一悼,悲天悯人。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