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6 00:00:00
来源: 金华新闻客户端
记者 汪 蕾
他生活在南宋后期,从政时朝廷已风雨飘零:外有蒙古强敌压境,内有权臣贾似道;一生外抗强敌,内斗权臣,不畏豪强,抚恤百姓。他12年三治建康(今南京,南宋时仅次于首都临安),“三任始终凡十二年,民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
这就是被誉为“江南包拯”的宋参知马光祖。为官一生,传奇一生。他身后六年,南宋便灭亡了。
马光祖在武义县博物馆大厅陈列的“武义十大历史文化名人”铜雕中列首位,是诸朝列代武义入仕为官者的代表。历经800年沧桑,武义还留有许多与马光祖一家相关的文化遗存:周宅福圣寺后山的马光祖墓及墓旁石兽头、马府下村的马太师墓遗址、杜畈村的十八保庙遗址、金皮马村的太师庙,白姆乡长蛇形村民马振燕还收藏着宋咸淳二年升授马光祖为参知政事的圣旨……
不过,你可能想不到,这位武义古代名人,其籍贯是一个百年之争,此前一直被认为是东阳人。
武义地方文化研究者潘国文、陶鸿飞介绍,从清咸丰至今的百年间,武义民间学者一直为马光祖籍贯之事考证探究。直到2007年,随着马府下村新农村改造过程中《马正己太师墓志铭》石碑的发现,马光祖籍贯武义终于盖棺定论。
马太师墓在“文革”时被毁,这块马光祖撰写、东阳一代名相乔行简书讳的墓志铭石碑被砌入牛栏圈数十年,毁损严重,一时也看不出眉目。时任村“旧村改造专项工作室”主任的农民高级技师徐子茂,扑在石碑上一笔一划地辨认碑文,几个月后终于读通全文。碑文记述了马氏一家从祖父马之纯起已迁居武义,但故居还在东阳,父亲马正己安家武义,而马光祖自己在武义家里苦读成才。“有了这块石碑做证,800年前的南宋名相马光祖就回归马府下故里,不会再到处‘流浪’了。”徐子茂说。
马光祖一生勤政,不畏豪强,体恤百姓,与北宋名臣包拯极为相似。因此,当地人将马光祖称为“江南包拯”。“包拯曾任北宋都城开封府尹,马光祖曾任南宋都城临安府尹,前后辉映。”马光祖后第二十代孙马贤昌说。
在断案一事上,马光祖也不逊于大名鼎鼎的包拯,历代诗文戏剧中,不少故事也是由马光祖断案的真事所改编。
《西湖游览志》里,马光祖判王爷与小市民的房租案,不失公允,且判词如戏:“晴则鸡卵鸭卵(鸡蛋大鸭蛋大的洞透光),雨则钵满盆满。福王若要屋钱,直待光祖任满。”元代吴莱的《三朝野史》讲马光祖判“桃色纠纷”成就良缘的故事,一时被传为京城佳话——不仅如此,此案的判词被收入《全宋词》,故事被收录《情史》,名曰《词判风流案成就美姻缘》,元杂剧还演了这出《马光祖勘风尘》。智判捕蛙陷夫案则被收入明朝冯梦龙的《智囊全集》……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果要再拍一出“青天”剧,说不定,马光祖会是更好的主角。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