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19  >  二十五史金华名人今访  >  八婺名人  >  永康   正文

​胡凤丹:十年辛苦 刊刻《金华丛书》

2020-01-14 00:00:00

来源: 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 求慜玥

  记者 章果果

QQ截图20200306151514.png

  胡凤丹《清史稿》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载

  “我总在默默思量,天堂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的这句名言,用在胡凤丹身上也甚为贴切。小时候的胡凤丹,就是在“天堂图书馆”里长大的。那是一个叫“遗经堂”的地方,也就是他家的藏书楼,藏书有数万卷之丰。

  胡凤丹是永康溪岸人,出生于一个殷富家庭。家族以敦行好施闻名乡里,以振兴家乡文教为己任。父亲曾捐出良田140亩,作为全县生童试卷费;又出资创立“培文书院”,让生童免费上学。

  长大后,胡凤丹从父辈那里继承了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也继承了藏书这一优良嗜好,“古本有善者必倾囊购之”。在武昌的时候,他买过一个院子,名为紫藤仙馆,馆内有一楹联,上书“床上书连屋”,这是杜甫一句诗,可谓真实写照。

  也是在湖北期间,受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李瀚章之邀,主办崇文书局。李瀚章是谁?就是李鸿章的哥哥。胡凤丹积极搜求古籍遗著,悉心校勘,陆续出版发行。书刻得太多,很快,刻板都没地方放了,于是,他请求添造书楼4所。造书楼期间,这位“书痴”每天凌晨鸡叫三遍就起床,洗一把脸,“即来寺与木石之工伍”,直到太阳下山才回家休息。

  因为质量上乘,崇文书局所刻之书,海内传为善本,曾得到李鸿章赞赏,“鄂局刻书,愈出愈精,为各局所不逮”。

QQ截图20200306151532.png

  对于我们金华人以及金华文化来说,胡凤丹最大的功绩,就是为后世留下了《金华丛书》。胡凤丹产生刊刻地方文献的想法,大约在同治六年(1867),当时他40岁。或许人到中年,对于地方文化会产生一种使命感。这是一项浩大艰巨的工程。他一边校勘已经收罗到的著作,一边多方搜求,每得一册都如获至宝。从同治七年(1868)到光绪三年(1877),历经十载。白天忙于签批各种公文,晚上抄书、校书、写序言,常常到三更半夜,书童和仆人都靠着屏风睡熟了。每晚抄写的书稿,叠在桌上有近两尺高。

  光绪三年(1877),胡凤丹辞官归家,定居金华,仍以搜辑校刻地方文献为己任。病重弥留之时,儿子跪问有什么遗言,他只是再三用手指着书桌上未及整理的高高书堆……他的第四个儿子胡宗懋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广征博采收集乡邦文献、先贤遗著,到1924年,成书出版120册,名《续金华丛书》,补原丛书之未备,完成了父亲未竟之大业。两部书合计收录著作112种,460册,约4600万字。

  《金华丛书》可谓开地方性编撰丛书之先河。多年以后,金华历史学家何炳棣在哥伦比亚大学遇见胡适,得知何炳棣是金华人,胡适说:“试看现存的《金华丛书》多么了不起。”

  短短百年间,《金华丛书》翻印了4次,并流传于海外。2008年,金华市委市政府主持重修《金华丛书》,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