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0 00:00:00
来源: 金华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果果
应宝时 《清史稿》本纪二十二 载《穆宗本纪二》
永康芝英,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作为中国南方应氏发源地,芝英的历史可上溯千年。
应业修带着记者在芝英的巷弄之间穿梭。他是一位退休教师,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的负责人之一,热心于芝英地方文化研究,对每一幢建筑都如数家珍。
穿过小巷,我们来到义庄,这是芝英的一个民间慈善机构,2011年由应昌金等组织全面重修。义庄的创办要追溯到1873年,晚清举人应宝时捐良田2000余亩,以其田产出租收入,常年按月给族内残、寡、孤、独者发放救济粮。其侧室刘夫人积累每月针线钱,置田130亩,附义庄经营,用以赡养族中的节妇、贞女。
应宝时生于1821年,在他19岁时,鸦片战争爆发,此后,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1846年,他考取国子监学正,在南京任职。眼见晚清朝廷政治腐败,国力衰微,应宝时从南京来到上海,潜心学习外语,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主张对外以强制强,抗击侵略;对内镇压内乱,安民乐业。
太平军攻陷南京后,应宝时曾为曾国藩幕僚,奉令往上海办理团练,尤以“洋务为重,协助李鸿展办理外交”。1864年,升任苏松太备兵道台,驻地上海,俗称上海道道台。
在上海,应宝时办了许多实事,留下光辉业绩。比如,兴办现代工业,创办江南造船厂,建立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的建立,为中国兵器工业走出了第一步。而且,左宗棠在福建马尾组建造船厂时,也得到应宝时的协助。
太平天国起义后,许多难民涌入上海,应宝时为抚育孤儿,留养老人,建立了“普育堂”;设立“保育局”,免费施舍医药,给死者施棺安葬。此外,疏浚黄浦江、创建龙门书院、设置广方言馆、培养外语人才、建立法庭、大修上海城隍庙……可以说,应宝时为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文学家俞樾对应宝时的善政大加赞赏,作诗云:“沪上弹丸地,安危大局存。东南一枢纽,旋转此乾坤。举动兴中外,推行见本原。讴歌空满耳,辛苦与谁言?”应宝时卸任上海道台时,“士民箪食壶浆夹道送行”。
乐善好施,是应宝时贯穿一生的关键词。1880年,他致仕后居杭州,做了许多好事:在绍兴府设“育婴堂”,抚育遗弃孤儿;在杭州发起设立“义渡局”,又带头捐资购置小火轮,往来于钱塘江两岸,一律免费。他还置学田百亩,用田产出租收入,资助永康贫困生员赴金华、杭州考试的路费和食宿费用……清朝廷曾在芝英赐建“乐善好施”坊,可惜“文革”初被毁。
1890年,应宝时去世,上海士民没有忘记这位曾经的父母官,联名奏请朝廷赐建专祠祭祀,并将祠前道路命名为“应公祠路”。遗憾的是,上海扩建后,道路易名。
俞樾还给他写了挽联:溯治绩在三吴,是宜开府开藩,与汤陆诸贤,长留民爱;享遐龄刚七袠,我亦同庚同榜,哭牙期老友,兼叹吾衰。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