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 00:00:00
来源: 金华新闻客户端
记者 许健楠
吕祖俭 吕祖泰《宋史》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第二百十四 忠义十
金华市区,西华寺北,一棵古杏树默默挺立,在凋零的冬日里,片片黄叶从枝头飞落。
数年前,龚剑锋站在树下,思绪万千。根据这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史硕士生导师20多年的研究,最早的丽泽书院应在西华寺一带。
“能给人遐想的,唯独剩下这棵银杏树。它的年纪比清末才建成的西华寺要大得多,起码是数百年的老树。”龚剑锋说,古代讲学的地方都有种杏花、银杏的习惯,叫“杏坛”。古代书院等讲学之所也多植杏树。
历经沧海桑田,丽泽书院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如今,站在树下冥思的龚老师,也已辞世,仅有这棵古杏树仍傲然挺立。
后来,丽泽书院经多次搬迁,迁到双溪之滨(小码头一带)和旌孝门外,成为当时金华最大的学府。
多少年来,在中国思想史上,吕祖谦始终闪闪发光。这位来自婺州的“东莱先生”,创办了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丽泽书院。
丽泽书院的繁荣兴衰,与“东莱兄弟”的命运息息相关。兄弟二人在武义明招讲学,前后近300人来问学。吕祖谦去世时,吕祖俭正要去明州赴任,按照当时法令,半年内必须上任,但是吕祖俭一定要为哥哥守丧期满才肯赴任。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下诏上任过期的时间延长到一年,这个制度便从吕祖俭开始。他接过兄长衣钵,继续开办丽泽书院。
当时,正是奸臣韩侂胄执掌大权,吕祖俭上疏给宁宗,请求重用忠良之臣。为赵汝愚、朱熹、彭龟年等人说情,却被贬流放韶州,后又改任吉州。再后来得到恩赦,酌情迁到了离京城更近的高安,不过两年他就去世了。皇帝下诏葬回家乡的祖坟。“东莱兄弟”双双驾鹤西去,丽泽书院也衰落下来。下一次振兴,要等到“北山四先生”来了之后。
庆元党禁结束后,吕祖谦的弟子在吕氏旧居重建了丽泽书院。在书院的公祠中,不但有吕祖谦、朱熹、张栻,其弟吕祖俭亦配祀其中。
吕祖俭还有一个堂弟,名叫吕祖泰,寓居常州宜兴。和吕祖谦、吕祖俭一样,秉持忠信、明理的家族理念。遗憾的是,他与堂兄吕祖俭有着相似的命运:奸臣当道,因言获罪。
吕祖俭去世后,他继续上疏,请求皇帝明辨忠奸,揭露奸相韩侂胄有目无君王的野心,请求诛杀他来防止祸乱。他曾说:“自从我兄长被贬,各人紧闭嘴巴。我虽然没有职位,义必以言报国。”结果被发配。韩侂胄派人去找吕祖泰,于是他躲藏在襄阳、郢州之间。
韩侂胄被杀,朝廷找到吕祖泰,为他平冤昭雪,还授了官。后来,他染上了寒病,弥留之际,他写下一句话:“我与兄长一起攻击权臣,现在权臣被杀,我死而无憾。唯独我生还无以报国,又没能埋葬我母亲,是可遗憾的事情。”笔落,撒手人寰。
“东莱兄弟”一门忠烈,却生不逢时,报国无门,可悲可叹!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