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 10:28:09
来源: 金华日报社东阳分社
金华新闻客户端3月30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黄娇丽
又到一年采桑季。在磐安县冷水镇,种植户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种植的农业模式,从最初的桑叶养蚕,到开发桑叶茶、桑叶菜、桑叶面、桑葚干、桑果酒等深加工产品,形成了一条“桑葚产业链”,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敢尝试走新路子谋发展
今年57岁的卢荣根是冷水镇潘谭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他成立了五谷神粮食专业合作社,多年来依托甜玉米基地带动了全县6个乡镇2000多户农户发展。后来,县里鼓励百姓发展生态旅游,他和妻子卢桂珍决定自己搞种植基地开农场。
2013年,夫妻俩成立竟雅家庭农场,开始小规模地种植桑树。起初6亩桑树因管理不善,桑果几乎零收入。正当卢荣根思考如何发展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当时,原驻磐安县冷水镇科技特派员、金华市经济特产站高级农艺师、蚕桑水果产业技术团队首席专家陈乐阳在当地开办了金华市果桑生产技术规程培训班。通过他的指导,卢荣根对果桑生产意义和种植技术有了进一步了解。
连续几年,在陈乐阳的帮助下,竟雅家庭农场的果桑基地建起了新型连栋大棚、井水微喷雾系统、防鸟网等设施,攻克了防冻、防病等种植技术难题,并扩增到15亩,亩产达1500公斤。“有一年春天突发霜冻,其他基地果桑受冻损失50-70%,而我们果桑基地基本未受影响。”卢荣根说。
勇创新打开“桑葚产业链”
果桑种植成功后,卢荣根夫妻俩在专家的建议下,开始探索桑叶、桑果、桑枝等综合利用。
“以前只知道桑叶可以养蚕,现在发现桑树浑身都是宝。”卢荣根说,比如桑叶,不仅可以养蚕,还可以炒制茶叶、做菜;桑果则可以用来做糕点、晒干果、酿桑果酒、做桑葚膏等。他和妻子还结合本地的土索面研制出了桑叶索面。
研制初期,只要天晴夫妻俩就做索面,前前后后经历了十余次的失败,终于找到合适的配方,做出了口感好、卖相好的桑叶索面。让人高兴的是,桑叶索面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欢迎。义乌、金华等地的面馆常年要来订购,经过口碑相传,周边许多县市的客人也都闻讯赶来购买。
到了采桑季,卢荣根每天就要围着桑果忙个不停。他感叹,以前桑果利用率低,至少浪费三分之一,开发深加工后得以综合利用。这两天桑果陆续成熟,周末发展采摘游;工作日游客少,他们就自己雇人采集,加工桑果农副产品,将桑葚效益最大化。
去年,竟雅家庭农场依靠桑葚收入20多万元、土索面收入15—18万元。敢于冒险创新的精神加上专家的精心指导,让这对农民夫妻走出了一条全新的“桑葚产业链”。除了桑葚,竟雅家庭农场里还种有樱桃、油茶等。桑园里,还散养了土鸡,也给农场带来不少附加效益。
“桑葚经济”缘何兴起?前景如何?
近年来,桑果采摘游在金华各地纷纷兴起,如武义县桃溪镇锦平村、金东区江东镇雅金村等地每年举办“桑果节”。另外,桑枝利用、桑园养鸡、桑叶茶加工、桑果系列产品生产在境内都呈星星点点发展态势。“桑葚经济”缘何兴起?前景如何?
作为浙江省较早发展果桑商品化生产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起,金华就从广东引进了‘粤葚大10’,该品种果实品质高、风味佳、经济性状好,适宜作水果鲜食及加工原料。
金华地处金衢盆地东段,为浙中丘陵盆地地区。“我们的地理环境其实不太适合发展规模化农业种植,而果桑长于丘陵、溪滩,适应性强,种植和管理相对较为简单,资源综合利用率又高,农户种植自然兴致高。”陈乐阳说。
2013年10月,金华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牵头制定的《果桑生产技术规程》发布。经过不断探索,金华地区果桑种植技术逐步成熟,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记者了解到,金华现有果桑5950亩,中国农科院蚕研所果桑品种展示基地就坐落在武义县泉溪镇麻蓬村,有200余亩桑果母本园,100余个品种,是国内品种较为齐全的桑果母本园。
随后,生态休闲旅游的兴起,让果桑赶上了“崛起”的契机。
陈乐阳认为,“桑葚经济”只是农业发展中的一个代表性趋势。随着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的改变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不断创新,休闲农业的潜力将进一步被挖掘。“尽管前景广阔,果桑种植在基础设施改善、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等诸多方面仍有待提升。”陈乐阳说,在未来,农户们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和销售渠道上下功夫,提高附加值,完善产业链条,形成品牌效应。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