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10:38:57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4月10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杜晓萍
3月底,第四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精品年鉴”名单公布,13部年鉴入选,其中县市级年鉴8部,由东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东阳年鉴(2019)》榜上有名,是本批次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年鉴,也是全省首部获此荣誉的县(市、区)级年鉴。
《东阳年鉴(2019)》共设36个类目、214个分目、52个次分目、1533个条目,收录表格92张、图片259张,共计95万字,系统准确地记述了东阳市2018年度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入编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乡村振兴等年度决策,全面直观地展示东阳推动“五个关键时期”发展的磅礴力量。
编纂过程中,东阳举全市之力攻坚克难。东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楼琅坚作为编纂委员会主任,全面主持、领导年鉴编纂工作,管控进度与质量。中共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东阳年鉴(2019)》主编张忠鸣认真统筹协调,编纂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也得到186家承编单位200余名撰稿人的积极配合。年鉴编辑部克服编辑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实际困难,全力以赴完成了《东阳年鉴(2019)》编纂工作。记者采访了解到,《东阳年鉴》于1997年创刊,收获了许多国家级、省级荣誉,“中国精品年鉴”的殊荣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史志档案工作者23年的沉淀。
专家意见和己见都不能少
凸显“东阳味”
去年,共29部年鉴申报中国精品年鉴。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推出的国家级重点工作,其奖项为全国最高荣誉,对参选单位的年鉴质量、人员素质乃至地方文脉的传承、地域文化自信的树立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精品年鉴需经历国家级专家三轮评比,每一轮,不同的专家都会提出不同意见,东阳年鉴编辑部一方面要吸收这些意见,另一方面又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以凸显东阳特色和年度特色。
在往年的《东阳年鉴》中,“木雕·红木家具”是单独的一个类目。去年6月,在《东阳年鉴(2019)》第一轮框架评审中,专家提出其应归属工业类目。编辑人员向专家陈述东阳木雕、竹编与红木家具有机结合,东阳市政府将其作为重点产业扶持,是东阳地方特色产业的一个代表,专家最终同意把木雕·红木家具作为单独类目保留下来。据悉,为保持公平公正,各创建单位无法与专家直接对话,年鉴编辑部只能通过中指办工作人员中转沟通,虽然“折腾”,但保留了浓浓的“东阳味”。
旅游和影视原本合属同一类目,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东阳的影视产业全国独树一帜,建议单设影视类目,彰显地域特色。年鉴编辑部吸收了专家意见,对影视类目重新设立框架,补充内容。
去年10月底,专家评审初稿后,对《东阳年鉴(2019)》的内容、排版、文字规范等方面提出了66条意见。修改时间只有20天,且修改后的年鉴质量将决定《东阳年鉴(2019)》是淘汰还是进入下一轮评审,年鉴编辑部顶着巨大的压力着手修改,推出了变化巨大的第二版。
在全书开头的彩图版块,年鉴编辑们重新搜集图片,特别是能体现2018年度建设成就的图片,把内文中的东阳撤县设市30周年图集也移入此版块,最终形成要事掠影、木雕·红木、影视、现代工业、农业农村等10个类别共95张图片,并请专业设计公司重新排版。那两三天时间里,年鉴编辑每天到设计公司“上班”,确保修改进度。同时,每个类目的排版样式也全部更改,删除类目彩图页,改为“类目名称+统一底图”,即节省版面又增加美观度。
与初稿相比,修改后的《东阳年鉴(2019)》“颜值”和“内涵”明显提高,获得了专家的认可,顺利进入下一轮。
坐得了冷板凳跑得了外勤
咬牙坚持收获累累
由于机构改革,《东阳年鉴(2019)》编纂工作启动时间较往年迟了三个月。去年6月,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方志办)决定推荐《东阳年鉴(2019)》申报第四批中国精品年鉴。时间紧张、人手紧缺、任务繁重、工作要求高,这些困难一一摆在年鉴编辑部面前,但机会实在难得,年鉴编辑部没有过多犹豫,接下了这张“入场券”。
之所以能获得“入场券”,与《东阳年鉴》多年编纂打下的良好基础分不开。据悉,《东阳年鉴》于1997年创刊,从2009年起实现“一年一鉴”,年鉴编辑部积极创新,使年鉴常编常新、亮点突出,屡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有底气接下“入场券”,也与上级业务部门和东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金华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袁朝明搜集金华年鉴编纂经验,为东阳延请省内外专家指导授课。东阳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协调工作进度。张忠鸣一直鼓励年鉴编辑部发挥东阳人“最文化”和“最精神”,并表示“东阳机构改革后整合党史、档案、方志力量,团队是强大的后盾,有困难一起来解决”。
年鉴编辑部做好了咬牙坚持的准备。严研虹、厉晓君、楼亚迪3名编辑每人负责50~70家承编单位,创建工作开始后,每周二晚、周四晚和周六,都是默认的加班时间,而那时,厉晓君、楼亚迪均已进入孕中后期。3名编辑没有怨言,按照工作计划,勤勤恳恳开展催稿、组稿、改稿、审稿、校对等工作。去年9月底,《东阳年鉴(2019)》完成初稿95万字,编辑部至少审校了5轮。
年鉴编辑工作系统性很强,编辑人员不仅要甘于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还要跑得了外勤,全程参与设计、印制、发行等。“我们按天倒排工作计划,有时甚至按小时计。”张勤记得,跑金华修改排版时,各编辑分工明确、争分夺秒,午饭10分钟内吃完,当天任务不完成坚决不离开。
经历了创建中国精品年鉴的磨练,编辑们收获累累。她们克服畏难心理,改变了不少“老套路”。原本,年鉴编辑习惯按照单位性质来分类,根据专家的指导,改为按工作性质分类,如东阳文联的工作内容从东阳市人民政府类目移入了文化类目,框架更合理。为适应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她们补全年鉴1533个条目的时间、主语,使条目信息保持完整。“此次参评锻炼了编辑们的业务能力,在今后的年鉴编辑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保持精品意识,把《东阳年鉴》编成具备信息、窗口、传播、资政、参考、指南等作用的‘工具书’,综合展现东阳形象。”张勤说。
与文字、数字打交道
一个标点也要较真
近段时间,年鉴编辑们人手一本《东阳统计年鉴2019》,与《东阳年鉴(2019)》中的数据一一核对,遇到有疑问的数据或是不了解统计意义的数据,马上和统计局的工作人员沟通,向他们请教。
“承编单位提供的一般是初步统计数据,尤其是经济数据,都要对照统计年鉴进行修改。有些统计年鉴中没有的数据,如工业产业的某些数据,在初稿即将完成时,我们再次和东阳市经信局联系,请工作人员提供最终数据。”《东阳年鉴》执行主编张勤说,各种数据统计是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势必影响年鉴的质量。年鉴编辑还要前后联系、核对,确保全书数据准确一致。
数据多,总和与分项数据也就多了,“其中”一词频繁出现。初稿中,相同语境下,这个词语的用法并不统一,到底以哪个为准?年鉴编辑部查看了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后,结合实际,对相同语境下的“其中”用法进行了统一。编辑严研虹对全书600多个“其中”逐一校对,修改不规范用法。
中国精品年鉴评审十分严格,专家对标点符号很较真。有位专家提出,“两新组织”的“两新”应该加双引号。当时临近交稿的截止时间,年鉴编辑部选择全文查找替换,谁知有些“两新”原本已有双引号,全文替换后导致出错,最后只能从头校对,颇费了一番工夫。
对年鉴编辑来说,“较真”是必备的品质,只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才能不断提高年鉴质量。《东阳年鉴》实行“三审五校”制度,编辑们要认真把好政治关、资料关、体例关和文字关,认真审查每一个文字、数字及图片细节。
2000年,《东阳年鉴(1989-1995)》获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颁发的“浙江省第一届年鉴奖二等奖”。
2003年,《东阳年鉴(1999-2000)》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研究会颁发的“第一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优秀奖”。
2007年,《东阳年鉴(2003-2004)》获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颁发的“第三届浙江省年鉴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1年,《东阳年鉴(2010)》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第五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一等奖”。
2012年,《东阳年鉴(2011)》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第六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二等奖”,获东阳市政府颁发的“东阳市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3年,《东阳年鉴(2012)》获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第七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三等奖”,2014年获东阳市政府颁发的“东阳市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5年,《东阳年鉴(2013)》获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三等奖”,并获单项奖“框架三等奖、条目编写三等奖、装帧设计三等奖”。
2017年,《东阳年鉴(2014)》获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颁发的“2015—2016年度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二等奖”。
2017年,《东阳年鉴(2015)》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地方志学会颁发的“第四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一等年鉴”。
2018年,《东阳年鉴(2016)》获“第五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年鉴”荣誉,是当年度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年鉴。
2019年,《东阳年鉴(2017)》获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第六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二等奖”。
2020年,《东阳年鉴(2019)》入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第四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精品年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