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东阳   正文

七旬“东阳好人”了了一个心愿

2020-05-14 14:53:04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金华新闻客户端5月13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杜晓萍/文 通讯员 李晓媚/摄


  今天下午,77岁的党员任秉经在女儿厉锦兰的陪同下,到东阳市红十字会填写了两份《浙江省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一份是他自己的,同意捐献遗体、眼组织(角膜)和其他可用组织;另一份是为妻子何牡丹代写的,同意捐献眼组织(角膜)。

  捐献遗体的想法,任秉经自退休后就有了。“我没做什么贡献,国家还给我发退休工资,以前怎么也没想过,退休后的生活这么幸福。”任秉经告诉记者,虽然捐献遗体微不足道,但他想尽力而为。

  近段时间,这个想法愈加强烈,任秉经谁也没有告诉,自己行动起来。他左手残疾,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慢性病,每半个月就要从东阳横店到东阳城区就医。就医时,他向医生咨询“红十字会”,也问过交警、出租车司机等,打听了不下20个人,到过东阳市红十字会医院、东阳市行政服务中心,于5月6日才找到东阳市红十字会办公地点。当天,他先领取了登记表。

  回到家,任秉经又酝酿了几天,思考该如何和女儿、儿子说。妻子那边,他前几个月就试探了一番。有一次聊天,任秉经假装漫不经心地说:“人百年后火化,什么都没了,眼角膜也烧了,可惜。”妻子表示赞同:“是的。我的眼睛好,百年后可以捐眼角膜,留下光明。”而儿女那边,任秉经直到5月12日才开口。

  由于太突然,厉锦兰和弟弟都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任秉经表示,自己对捐献遗体的态度很坚定。最后,厉锦兰说:“爸爸,你真的是全身心奉献。年轻时为我们奉献,百年后还要继续奉献。”

  任秉经和妻子何牡丹 记者 杜晓萍 摄

  任秉经虽然没有亲生子女,却有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有浓于血的亲情。他41岁时与何牡丹结婚。何牡丹的第一任丈夫意外身亡,再婚后,任秉经搬进其家里——横店镇禹阳社区厉宅小区。那时,岳母生病,两个小舅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还有11岁的继女和6岁的继子,任秉经毫无怨言地照顾一大家子。

  2004年,任秉经临近退休时,何牡丹中风了,他日夜照顾。妻子出院后,他每天送妻子从横店到东阳康复中心。他个子不高,体重只有40公斤,而何牡丹当时体重约65公斤且无法走远路,每次出门,任秉经必须携带一把25公斤重的轮椅。

  记者 杜晓萍 翻拍

  2016年开始,任秉经每年带着妻子去旅行,自己规划行程,带上相机和轮椅。时间是固定的,何牡丹农历生日前一天出发。2018年,任秉经被评为“东阳好人”(孝老爱亲类)。

  此外,东阳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捐献意愿的市民,也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进行登记。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