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7 07:44:29
来源: 金东发布
金华新闻客户端6月7日消息
这堂城市管理课显得尤为关键
傅村流动摊贩:
在“十二分制”的管理下,只要保证了食品安全,不给集镇的卫生和交通“添堵”,流动摊点可以“光明正大”经营。流动摊点与随时会被驱赶之间的等号从此打破。
6月3日早晨,当记者来到傅村镇清坊街与振兴路交叉口时,那里的七八家流动早餐摊点前人来人往,相当热闹。8时30分一过,摊主们不约而同地关了火,收起雨篷,婉拒姗姗来迟的顾客,麻利地将食材和简易桌凳装车后打扫地面卫生。整齐划一的收摊举动背后,仿佛有声听不见的响铃,这正是傅村镇“十二分制”以人性化管理促进文明与便利两不误的体现。
当收摊的信号从执法队员的身影出现,变为事先约定好的时间,这样的经营环境让开包子稀饭摊的河南人老李十分赞同。他告诉记者,已经在镇上开了两年早餐摊的他还从未对自己的小摊能长期开下去这么有信心过。“以前一直有收摊后打扫干净场地的习惯,但总有一些摊做不好卫生,导致‘城管’对流动摊点印象不好,这方面做得好的人也受到连累,现在有了‘十二分’的规则,大家共同做好,又能赚钱,城市也会越来越干净。”
店铺果蔬商:
“其实还是摆流动摊那时候赚得多。流动摊点有成本低、灵活性高、赚钱快的优势。”老刘是安徽人,来金华20多年,最先在企业务工,5年前因身体原因转行当起了流动摊主。那些年里,老刘和妻子骑着三轮车,市区曾经那些热闹的马路市场,都有过他们的身影,他们也至今熟记仙桥、含香、澧浦等集市的日期,可以说他们是最熟悉这座城市果蔬需求脉搏的人。
也因有了这份底气,在城市对马路市场“严管”的那段日子,老刘夫妻俩果断选择转型。“自己有店铺也有优势。流动摊摆摊时间有限定,在自己的店铺里,全天都可以营业。”对于经营成本上带来的竞争力劣势,老刘心里也算过一笔账。靠着夫妻俩“人好”,顾客对清爽整洁的店面环境又多一分信赖,老刘的果蔬店生意不差。“一般的日子,一天的流水能在1700元左右。”
“流动摊点虽然挣得快,但是总是感觉乱哄哄的,现在尝试过了固定店铺,自己也不会再选择流动摊贩的那种生活。”老刘告诉记者,为了平衡理想的生活方式与收入,他也将店面“流动”过一次。“搬店还是综合考虑了房租、人流量。当时搬到东湄社区,就是看中这里靠近城郊房租便宜,而且务工人员居住密集。”
近年来,在我区范围内,处在城市小区和城郊地点的“微型蔬果超市”越来越多,其中像老刘夫妻这样从流动摊贩转型而来的店家就占了大部分。这些风生水起的小店,凭借着对民生需求的敏锐感,安心成为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中的一环,同样赢得了一份商机。
城市管理部门: 从实际需求中来到实际需求中去
在此次“地摊经济”被推到国民目光焦点之前,我区近年来对于马路市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疏堵结合治理上,一直没有停步且惠民成果丰硕。
位于多湖街道的金东中心菜场,原本的马路市场经过近两年来的提升治理,整改为市场围墙内的自产自销区,市民、本地菜农买菜卖菜的便利依旧在,但市场多了一分整洁。 2018年7月,在东孝街道金东社区断断续续存在了15年的安国街马路夜市也在东孝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场监管局、新区重点办(今新区开发建设中心)等多家单位的联合治理之下移入一处闲置地块。街面上少了交通拥堵,但围墙里烟火气息十足。 驿头夜市大排档在2018年时,各餐馆出店经营情况普遍,考虑到市民的消费习惯,区创建办当年即对大排档的“门前”区域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打造庭院式的延伸经营空间。 去年,东孝街道对戴店大排档实施整改提升,在上个月重新迎客后,这里成为我区“夜经济”的又一引擎。
“此次‘地摊经济’带来的启示有不少,其中,如何将‘夜经济’等关乎民生需求的活动,更好地融入社区十五分钟和美生活圈,融入我区打造的文明特色街区,将是我们当下的城市文明提升工作亟需思考和探索的。”区创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