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7 18:06:40
来源: 无
金华新闻客户端8月17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杜晓萍 实习生 马依曼
8月14日上午,东阳卢宅非遗街区的“非遗学堂”迎来了20多名杭州“学子”,最小的约4岁,最大的60多岁。66岁的米塑传承人单夏香边走边说边示范,带他们体验如何用五谷杂粮作画。
次日是卢宅夜市常态化开放的第一天,下午5点多,单夏香在夜市里“摆摊”,让过往游客体验米塑。白天有学堂,晚上开夜市,东阳将非遗与生活融合,让“寻常百姓家”对非遗触手可及。
东阳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18个、金华市级非遗项目56个、东阳市级非遗项目138个,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名。非遗学堂是东阳市首个青少年公益性非遗体验平台,自2015年起延续至今,已开课近千期,传播达上万人次,成为文化品牌。
单夏香是入驻东阳非遗街区的第一批传承人,只要不外出上课,她每天早上都从东阳歌山镇西宅村乘车到城区,“坐镇”米塑馆。东阳西宅米塑始于明朝,单夏香先将糯米、绿豆、芝麻等染色,再用镊子一粒一粒粘在一起,难度最高的是粘好后取出模型,使米塑变成空心立体的造型。为了便于体验,单夏香简化了米塑的难度,还增加了玉米、西米等原料,让不会拿镊子的四五岁小朋友也能参与。
米塑作画
东阳非遗街区占地1.2万余平方米,借助卢宅景区旅游资源,引进传承人或地方优秀手工技艺者共同运行,集结了东阳竹编、东白山茶、东阳酒、曲艺、锡艺等13个场馆,成为东阳非遗的“集聚区”。14日,赵嫣语和小伙伴们结束了为期10天的夏令营活动。“我们体验了好几个非遗项目,我最喜欢用竹编做发卡。”赵嫣语说,“针刺无骨花灯也很有意思,我们还用土布做艾草香包,听东阳道情……”
今年暑假以来,已有上千人次参与了免费的非遗课堂。“我们依托非遗街区,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公益课,传承、传播东阳传统文化。”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海刚说,下一步,该中心将与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合作,引导传承人将公益性与市场化有机融合,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更好地发展非遗。
非遗街区还积极融入卢宅景区的夜市中。平时,非遗夜市每周六开放,8月15日至9月14日期间每晚常态化运营,每周两个非遗项目“出摊”,有土布香包、锡艺、针刺无骨花灯、竹编、古砖拓印、陶艺等。此外,夜市设有东阳传统民俗演出、汉服游灯会、文创展销、东阳小吃等,向大众展示东阳地方特色文化。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