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8 15:12:28
来源: 无
金华新闻客户端9月7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杜晓萍
何依亭,东阳横店人,1928年出生。1947年9月至1952年6月,在三野三纵、22军任观测员、副班长、班长、副区队长。1952年6月至1954年2月,在第三炮兵学校任学员。1954年2月至1956年11月,在志愿军炮兵33团任第二排长、副连长、连长。1956年11月至1964年4月,在济南军区炮兵部队任教练、参谋。1964年4月至1986年,在东阳农行湖溪营业所任主任。1948年8月入党。1986年离休。
何依亭17岁时,被国民党抓壮丁,躲出家门,第二年即1945年,跟着堂哥到福建投奔部队里的亲戚,后来才知道,那是国民党部队。1947年8月的一晚,何依亭正睡觉,突然接到命令去师部集中。原来,当地的国民党军败了,战士们决定跟着共产党走。何依亭被编入三野三纵8师炮兵营观测班,从此与炮弹相伴18年。
烈火中发射炮弹
攻入坚固的洛阳
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党中央做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决策。何依亭随部队每日夜行百余里,牵制敌军。过一座桥时,国民党军设有埋伏,“我们绕道到桥底,把衣服放头顶,裤子挂肩上,蹚着齐腰的河水过去”。
在河南,炮兵和步兵相互配合,任务是攻下许昌城内的炮弹库。何依亭与战友们由副营长带队,约14人从北边出发,攻南门。距离目的地两三百米时,城墙外鲜有遮挡物,他们只能紧贴地面顺着河沟爬行。河沟离城墙不远,他们必须非常小心,不然就会被发现。最终,任务顺利完成,为我军充实了装备。
1948年3月,陈毅、粟裕野战军和陈赓集团军各派两个纵队,发起洛阳战役,以掩护刘邓野战军主力休整和策应西北野战军作战。驻守洛阳的是国民党青年军206师,洛阳工事坚固,城垣高厚,堡垒众多,易守难攻。
“我们以民房为掩护,打洞前进,才把炮弹搬到了发射点。”何依亭回忆,起初上级命令,4发炮弹就要把碉堡炸了。进攻在某日晚上开始,第一发打偏,何依亭等人的位置暴露了,敌军用机枪扫射。炮手受伤,立马换人,何依亭拿着望远镜观察发射情况,但后面三发都未打中。
“我们请示增加一发。”何依亭说,第五发换了穿甲弹,无论能否击中目标,发射后战士们都必须撤离,因为敌军的燃烧弹已点燃民房,楼板开始坍塌。烈火中,第五发炮弹射出,中了!接着,步兵攻入城中。据记载,洛阳战役从3月8日发起至14日夜结束,歼敌2万余人。
横渡长江、赴朝作战
转业后有了“新武器”
经过战斗考验,何依亭于1948年8月入党。后来,他参与了济南战役,那是解放军首次攻克敌10万重兵据守大城市的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乘汽车撤退,何依亭与战友们日夜赶路,靠双腿追赶。淮海战役历时2个月,其班里12人,死伤6人。
次年,第3纵队改编为解放军第22军,何依亭又参与了渡江战役。第22军冒着国民党江防守备部队的猛烈炮火,横渡长江后,解放杭州、宁波、舟山群岛等地。何依亭也曾抗美援朝,在志愿军炮兵33团先后任副连长、连长。“我们时刻准备战斗,几乎每周要进行一次夜间演习。”他回忆,“睡觉后才临时通知,确保部队随时能‘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18年部队生涯,何依亭立过两次三等功。1964年,他转业回东阳,任东阳农行湖溪营业所主任,算盘成了“新武器”。他买书自学,下班后在房间里练习打算盘到深夜,每周一天向会计请教业务知识。对何依亭来说,往事历历在目,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般。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