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婺城   正文

金华日报 | 当代青年艺术家王剑波的新梦想:更好展现白沙溪三十六堰

2020-09-11 15:24:14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金华新闻客户端9月11日消息 记者 许健楠



  “我不关心你怎样谋生,只想知道你有何渴望,是否敢追逐内心梦想。”女诗人奥里亚在诗歌《生活的邀请函》中这样写道。

  “用手机镜头记录世界,记录中国,唯独没有好好记录家乡。”他是金华一名80后青年追梦人,名叫王剑波,手机摄影师,网名“神奇的哈利波哥”。

  他决定补上“记录家乡”这一课。一个月来,他在婺城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正在拍摄“白沙溪三十六堰”系列手机摄影作品。

  白沙溪三十六堰是历史悠久的古水利工程,距今已有1900多年。三十六堰古水利工程自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开建,东汉初辅国大将军卢文台带领乡民首筑白沙溪堰,“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筑起三十六堰,覆盖了白沙溪的全部流域,受益农田27.8万亩,至今仍有19座堰在发挥作用。

  今年1月20日,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公布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候选申报名单,福建天宝陂灌溉工程、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广东佛山桑园围等4处,被列入候选名单。

  王剑波说,作为金华人,想力所能及地做一点事,用手机摄影作品向外界讲述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故事。这是他的新梦想。


一个人,一部手机

拍遍中国55处世界遗产

  对王剑波来说,这并非一时兴起。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其实,在他的故事里,曾有过更大的壮举。6年前,他还是一名留学生,在韩国首尔大学攻读韩语专业。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王剑波敢想、敢做,有家国情怀。他很喜欢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2016年,他只身一人,去了41个国家和地区,行走12.6万公里,用手机记录下52840个瞬间、录制了2000多GB的视频资料。

  王剑波整理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作品《追逐》在一项名为“友爱国际摄影大赛”的国际摄影赛事中获奖。

  环游世界的过程中,他一边走,一边在朋友圈里发布手机摄影作品。渐渐地,点赞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有人问:“真的是手机拍的照片吗?难以置信,好像比单反拍得还要好。”后来,有人干脆问:“这些作品卖不卖?”再后来,他在朋友圈里办了一次小型拍卖会,10幅作品被一抢而空,卖了2万多元。没有专业背景和设备,甚至连专业艺术熏陶都没有,业余摄影师王剑波引起了国内许多媒体的关注。那段时间,他在国内多个城市举办了个人手机摄影展。2018年1月,他推出了《单纯的追逐 单纯的快乐》一书,收录了自己满意的手机摄影作品。

  王剑波也想把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世界,但他一直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机缘巧合,因为手机摄影,他结识了知名摄影家逄小威。彼时,后者正在奔波,用镜头留住山河记忆,拍摄100位100岁抗战老兵的人物。

  逄小威的家国情怀给王剑波留下深刻印象。于是,这位年轻的手机摄影师突然找到了答案:“我们所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如满头白发却还在四处奔波的逄老师,仍在努力为这个国家留住一份山河记忆。”

  拍什么呢?既能反映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又能让老外看得懂。他一想,那就拍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吧。目前,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意大利并列,是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一年,一个人,一部手机,他单枪匹马走南闯北,在可可西里等藏羚羊出现,一等好几天;行走在路上,最多的一天走了3.8万多步。

  他拍摄了55处世界遗产、118个地方,整理出88707张照片,才发现,再多影像也不及现实之美的十分之一。2019年11月9日,王剑波在人民日报社的神州书画院举办了一场名为“瑰丽山河 炫美中华”个人手机摄影艺术作品展,他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是一个普通中国青年送给祖国母亲的一份礼物。”如果不是疫情影响,他原本计划去海外办展。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亚太区总代表Cynthia Li将他的手机摄影作品发给欧洲一些国家的博物馆负责人。Cynthia Li告诉王剑波,他的欧洲同行们非常感兴趣,邀请他去欧洲办巡展。

  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院长刘君慧这样说:“作为当代青年艺术家,王剑波用脚步丈量神州山河,用一部小小的华为手机展现万千风光,展现的是青年人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令我们备受鼓舞。事实上,这次展览更为深刻的价值,是希望大家能看到一个年轻人眼中鲜活、生动的中国。”


“白沙三十六堰”

是他心目中的一块家乡瑰宝

  这一次,王剑波的镜头,对准了家乡。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坚持用手机记录,只是,对象在变换。乡愁里有他的初心,这份乡愁就像是慈母手中那根线,拽着他,走得再远,都会回家。

  “看世界看中国,回头再看家乡。才会感觉到,什么才是家乡最宝贵、最亮眼的东西。”白沙溪三十六堰便是他心目中一块家乡瑰宝。

  “白沙溪三十六堰延续1900多年,还能够发挥作用,一如都江堰。而且白沙溪的风光相当秀美,有的地方甚至能拍出九寨沟的感觉来。”这让他喜出望外。

  一个月来,他三天两头往金西的南山深处跑,一拍就是一整天,穿梭在溪滩的碎石之间。有一次,记者跟他一起去拍白沙溪,他身手矫健,一眨眼就没人影了。为了获得更好的拍摄角度,两米多高的堤岸,他毫不犹豫就跳了下去……全长65公里的白沙溪,他一段一段拍过去。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国内很多人还不了解白沙溪三十六堰,王剑波打算,拍完这个专题,再去北京办一次展览,让更多人领略这处婺城文化地标的风采,将家乡文化推介出去。将世界风光带回来,助中国文化走出去,王剑波有不少实践经验,他希望能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婺城区文联主席沈根新表示,目前,婺城正深入挖掘“白沙文化”,讲好白沙故事,进一步打响白沙溪三十六堰的知名度。通过手机摄影来展现“白沙文化”,借手机摄影师王剑波的视角,来传播婺城文化,是一种创新,也很接地气。

  “希望通过他的拍摄和吆喝,让家乡文化走出去。我们也乐见更多有情怀、有创意的年轻人投身家乡的文化事业,为家乡的文化传播贡献力量。”沈根新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