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16:58:33
来源: 无
小编的话:
每一次转身都是值得期待的蝶变。
全新升级的金华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一档全新的栏目《动听金华》。
每晚6点,打开金华新闻客户端,你就可以准时收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
他们是金华最动听的声音,听他们说金华的好故事,打开一个美好的夜晚。
《和孩子一起读千字文》
作者:章果果 朗读者:陈斌
曾经有过一个美好愿望,就是趁着带女儿读书的机会,和她一起,把古文好好学一遍。于是起而行之,买了很多书,并且心急地把女儿日后10年要读的书也买来了。然后呢,当然又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三字经》背了一半,《论语》讲了两三篇,《声律启蒙》到现在还在听“三江”,《小古文》都还没拆封呢……
但也有一件事情坚持下来了。去年夏天,教山水画、衷心热爱传统文化的林均音老师开了一堂《千字文》吟诵公益课,我坐在女儿身边旁听,受益匪浅。我们俩一起,花了两三个星期,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直到“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全文背了下来。
说实话,并不好背。一个个字看起来都认识,当它们四字四字组合在一起,是那么陌生,因为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组合方式。没有点古文功底,真不好理解,而且用典极多。“布射僚丸,嵇琴阮箫。恬笔伦纸,钧巧任钓。”用了8个典,你知道几个?
这也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从“人口手”开始认字的人,和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启蒙的人,对于语言深度和广度的把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今人普遍语文功底差?觉得应与之有关。
背完后还有一个感受:孩子的记忆机制和大人不一样。我需要理解才能记忆,得一条条看注释,把每一句话弄懂了,才背得下来。孩子不一样,多读几遍就是了。古人博闻强记是童子功,所以,趁着年少时光记忆力强,还是得多背背经典啊!
现今学校也倡导传统文化教育,背诵《千字文》等蒙学教材,似乎也已经成了一些小学生的日课。但是,除了背诵,似乎也应该多点别的。
首先,对《千字文》要有基本的了解。除了书法爱好者外,普通人如你我,大约只知道《千字文》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一起,并为古代蒙学经典教材。其实,《千字文》是四者中成书最早的。关于《千字文》有不少传说,流传甚广的是梁武帝令人拓下王羲之书写碑文中的1000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不好记忆,于是召见周兴嗣:“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编成此文,因心力耗费过大,须发皆白。这是《梁史》及唐代《尚书故实》的记载。对照《千字文》文末,作者自陈面圣时的惴惴不安——“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跳”,当有几分可信。
面对古人,总像面对一座座高山。《千字文》了不起之处在于,它用1000个字缀成一篇韵文,并无一字重复(此处说繁体)。可见汉字之博大精深,古人之巧思妙用。而我们现在写文章,即便写个两三百字短文,要一字不重复,谈何容易?了不起还在于,全文250句,四字一句,四句一组,两组一韵,前后贯通。而且,几乎句句用典。背诵之余多玩味,好好看看注释,也可增广见闻,在此推荐中华书局的注释版本。
这千字连缀而成的一篇优美韵文,也蕴含古人的“三观”。胡赳赳将《千字文》的“三观”总结为:生我之前的天地先王,我生之后的做人准则,我生之后的社会面目,我如何超脱出世。总结得还挺不赖。
胡赳赳曾是《新周刊》主笔,也是一个诗人,去年出版了《赳赳说千字文》。这是他主持修复出版《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后的工作。这是个大工程。《赳赳说千字文》第一册,厚厚350页,也才讲了120个字。
这又是《千字文》的一种读法。
前人说《千字文》,以串讲为主,他却一个字一个字地讲,每一个字,都从考据、义理、辞章说起。考据,是考证一个字的来源和变迁。义理是对一个字的字义,其中蕴藏的信息量和智慧,生发讨论。辞章即美学。
其实这样的讲法并无特别之处,这一直是后人释字的传统。讲得好坏,在于自身学养的深浅、境界的高低。胡赳赳的特别之处在于,虽然说的是古汉语,但是,在他的释字过程中,能看到他的现代精神在闪闪发光。
赳赳到底说得怎么样?且看他的三言两语:
——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字的“穿插”和建筑,家具的“榫卯”结构,以及人情世故中重视“关系”的文化是一致的。
——宜将文字看作一个全息的认知。一字一智慧,字中有乾坤。由字而文,由文而人,如此方是中国式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保养。
陈斌,80后,兰溪人,兰溪市赤溪中心学校的语文老师,浙江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是一位朗诵爱好者。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