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16:58:38
来源: 无
小编的话:
每一次转身都是值得期待的蝶变。
全新升级的金华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一档全新的栏目《动听金华》。
每晚6点,打开金华新闻客户端,你就可以准时收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
他们是金华最动听的声音,听他们说金华的好故事,打开一个美好的夜晚。
三江口
朗读者:小鱼
作 者:郑骁锋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南宋初年来到金华的李清照,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先是国亡,再是夫丧,连遭家国巨变,孤身流寓江南,情怀之恶可想而知。不过在这首诗中,她依旧笔调洒脱,灵动中不失豪放,尤其后两句,更是气势恢弘。
“水通南国三千里”。这条李清照笔下的水,名叫金华江,也称婺江,是钱塘江水系中最大的一条支流。而婺江与衢江,两条大江,用亿万年的奔流,在江南腹地,冲积出了一个巨大的金衢盆地。
从空中俯瞰,金衢盆地像一张狭长的树叶,而衢江与婺江,两大东西相向的水系,大致成人字形,就像叶片中心被岔开的叶脉。这两条人字形的叶脉,各自还有许多细小的根须,这就是衢江与婺江沿途合并的支流。
在浙江,势均力敌的两条河流合并之后,往往会有一个新的名字。因此,这些两水汇聚之处,通常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三江口。
李清照所看到的婺江,其实就是一个三江口。就在八咏楼前,义乌江与武义江,拧成了一股绳。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婺江的三江口,当年李清照还写过一阕著名的《武陵春》。只不过,她是从下游逆流而来避难,视线所及,将一条婺江拆回了义乌与武义两股,是为双溪。
垂老之年,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婺江上的蚱蜢小舟,的确难以载动李清照心中的愁绪。不过,在过去的千百年间,她眼见的双溪,流淌中,也始终有着一种难以化解的焦虑,而且越往上游,这条江水越发显得心事重重。
义乌江的上游是东阳江,武义江的上游是永康江。义乌、东阳、武义、永康……都是金华所辖的县市。而这些县市,都有一个相同的缺陷:耕地资源严重匮乏。
除了严重缺少田地,形如天井的盆地,对于其中的居民,往往会产生一种封闭乃至禁锢的压力。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来自于山的包围,令眼前这脉水的突围,显得更为可贵。
廿三里,义乌东部的一个小镇,是东阳江入义乌境之处。这条江水在新中国成立前经常洪水泛滥,河床南北摆动,“十年江南,十年江北”,沿江农民苦不堪言,视之为“烂肚肠”。
然而,正是在这条“烂肚肠”的边上,义乌人民破解了这个山穷水尽的盆地困局。他们用的,只是一把小小的拨浪鼓。
起源于廿三里的“鸡毛换糖”,很快就在整个义乌流行开来。清乾隆年间,全义乌出门敲糖的,就已经有了近万人,到抗战前夕,更是发展到3万余人。
就在义乌人用糖担改变命运的同时,他们同样困扰于生计的同乡,也认真寻找着这片丘陵的出路。
“家有千秧八百,不如手艺盘身”,永康、东阳一带的农民,很多都能掌握一两门手艺。农忙务农,农闲出门做手艺。东阳人以从事建筑业为主,木雕、竹雕、砖雕都是一绝,尤其木雕,为中国四大木雕之首。永康匠作,更是种类齐全,金、银、铜、铁、锡;石、木、泥、篾、裁缝,几乎村村都能凑出一套七十二行,因此被称为“百工之乡”。
相比义乌糖担有一个紧密的组织,永康东阳的手艺人出门,大多都是孤身上路,最多带个徒弟,没有特定路线。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这闯荡江湖的苦楚,也只有出门人自己才能真正体会。
因此就有了霉干菜。金华地区的霉干菜与其他地方如绍兴宁波,有所不同,更加干燥,更加紧致,当然,也更耐长时间保存。
永康、东阳一带的霉干菜,原料中最有名的是九头芥。制作工艺比较繁琐,得经过腌、晒、蒸、再晒等多道程序,耗时一两个月才能制作而成。单麦饼、糕干麦饼、烟熏豆腐干……严格来讲,这些食物并不能称为美食,不过,与霉干菜一样,它们都有着不易变质、耐储存的特点。
正如一副行担随时可能挑起,这些食物也随时可以当作干粮。
摊开洁白的面巾,掀起一张薄薄的面饼,卷上半块带着松脂香气的豆腐干。蜷缩在异乡的屋檐下,这些金华人默默地咀嚼着江湖的滋味……
时至今日,义乌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永康,工业兴市,制造业飞速发展,成了著名的中国五金之都。东阳,则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木制工艺品和木雕红木家具批发市场,被誉为“世界木雕之都”。这块起伏不平的丘陵,已是浙江乃至整个中国的一处经济重镇,而很多昔日的出门人华丽转身,成为坐拥亿万资产的企业主。不过,这块土地曾经的苦涩与艰辛,在他们身上,早已打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义乌江与武义江,在金华八咏楼下汇入婺江之后折向西北,50余里,便到了兰溪。
这其实又是一个三江口。以盛产兰花而出名的兰荫山下,西南而来的衢江,与东南而来的婺江,汇合为兰江。至此,钱塘江南源上游,主要水系已经基本集结完毕。
从金华三江口到兰溪三江口,义乌江与武义江,衢江与婺江,每一次双江合并,其实都是一次力量的翻倍,都是迈向突围的坚实一步。这片并不平坦的土地上的人民,用各自的勤劳与智慧,纷纷打破了盆地的禁锢,一路奔流向前,并汇聚成更加磅礴的力量。
朗读者:
小鱼,人生路上的行者。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