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17:33:52
来源: 无
每一次转身都是值得期待的蝶变。
全新升级的金华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一档全新的栏目《动听金华》。
每周一至周五,打开金华新闻客户端“电台”频道,你就可以收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
他们是金华最动听的声音,听他们说金华的好故事,打开一个美好的夜晚。
“意思”之外
作者:潘江涛 朗读者:齐文
笔名三川,浙江磐安人。著有散文集《金华味道》《美食金华》。浙江省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现居金华,政府公务员。
《金华有意思》篇幅短小,笔触灵动,刚一上柜,美言频传——“段子体”,有话则长,长则二三百字;无话则短,短则二三十字。兼以插图精美、装帧别致,实在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金报人”敢于担当,且不乏铁肩、妙手之辈。在我印象中,“金报”至少两次为解放思想“大讨论”推出过系列报道:一次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栏目叫《醒来,金华》,后改为《奋起,金华》;另一次是1995年2月中旬,栏目叫《醒来吧,金华》。至于“崛起”云云,那又是十年之后的事了。
金华从当年的“醒来”“奋起”“崛起”,再到当下的“共建”,皆为历史过往,有案可查。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我们虽不能以今日之眼光看待昨日之“大讨论”,但党媒姓“党”,天经地义,特别是一个“大讨论”栏目的设定,是无须“协商”的。
《金华有意思》读来风趣、幽默,恐怕与大量使用方言不无关系。譬如,挨打—吃柴,很棒—结棍,蜘蛛—八脚蟢,鸡蛋—鸡卵,疼爱—值钿,早晨—五更头,等等。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凭的就是开口说话。就像“金华银”,一碰上稀奇古怪的物事,先惊喜后赞叹,脱口而出“hoho”,一猜一个准。
前两天,有幸参与金华文旅形象口号征集推评活动,获知“hoho,金华”过关斩将,已从上万条形象口号中脱颖而出,挤进终评100条之一。
使用方言,胜于收藏。念念不忘,才有回响。只有让缕缕乡音活在民间,以方言为载体的种种地方文化才能薪火相传。
食物是乡愁的原始载体,是味蕾上的故乡,是思念和爱的味道。苦涩,是三月青之魂,金华人爱吃不假。
青,老家叫“cen”,是生命力的象征。顾名思义,“三月青”乃时令蔬菜——三月才“青”才“嫩”,才有苦中回甘。
不时不食,是古人的智慧。过了三月,虽说也能买到,但大多育自大棚,内质、口感均不能同“月”而语了。
金华物产丰富,活色生香、舌下生津的美食数不胜数。譬如,胴骨煲、出缸肉、瓦罐鸡、牛清汤、咸汤圆、土馄饨、幺萝饼……哪种味道都不比三月青逊色。
说到底,乡愁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忧郁的寻根情结。有时候,乡愁并不是在刻意感受的时候才生发的,而是在你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它就如影随形,出现在你喝汤的胃里,出现在你寻觅的眼里,出现在你渴望听到吴侬软语的耳朵里。
金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地灵人杰,钟灵毓秀,颇为耐读——仅仅通过日常记录和个人观察,来阐释金华“有意思”,即文化多样性,又殊为不易。
《金华有意思》无疑给那些有心读城之人,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别样路径。
齐文,主持人、音乐教师、微信直播达人,用声音温暖心灵,用语言表达感受。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