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17:33:58
来源: 无
请输入图片描述
每一次转身都是值得期待的蝶变。
全新升级的金华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一档全新的栏目《动听金华》。
每周一至周五,打开金华新闻客户端“电台”频道,你就可以收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
他们是金华最动听的声音,听他们说金华的好故事,打开一个美好的夜晚。
笔名的奥秘
作者:虞金星 朗读者:高梓涵
虞金星,文学硕士,资深副刊编辑,写作者。文章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文汇读书周报》及《中国作家》《青年文学》《长城》等报刊,被收入《文学史的潜力》《新世纪北京杂文选粹》及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散文选等选集。出版独著《慢下来,发现风景》、合著《编辑丛谈》等三种,主编及参编出版《心香一瓣》《阿Q正传》《武艺十八般》等文集十余种。
2016年是诗人艾青逝世二十周年。“艾青”本是诗人的笔名。1910年,他出生在浙江金华县一个叫畈田蒋的村庄(今属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里,蒋是大姓,据说村名就得自蒋姓先辈耕耘一畈好田的期待与感叹。
诗人落地,最初得名海清,后又改为正涵,号为海澄。而“艾青”这个名字,要晚于“蒋正涵”“蒋海澄”20多年。但对读者们来说,“艾青”显然要远远响亮过它们。以至于诗人那依旧存在于畈田蒋的故居,也被称为艾青故居,而非其他。
作家使用笔名,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笔名的出处由来多种多样,但以笔名行世而盖过本名,却常有着共通的原因,即读者对其创作的肯定。1933年,“艾青”第一次出现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在此之前,艾青也用过其他笔名。但以“艾青”署名的这部作品,却以沉郁而充沛的感情真正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回忆与赞美畈田蒋岁月里那位乳母的《大堰河》,也成为“艾青”的成名作。
用什么名,其实并不重要,这一点,在眼下这个时代新型的创作中印证得尤其明显。在时兴的网络小说领域,作者的“笔名”千奇百怪,各种名词动词组合不亦乐乎,但读者真正买账的,却并不是那个特异的名字,而是一系列有吸引力的作品。
唯有成功的作品打底,“笔名”才能形成类似品牌的效应。“艾青”的成功,也并不仅限于《大堰河》,而是包括了此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一系列作品。“大地之子”的诗人形象,是一系列成功作品共同充实起来的。
而读者认可一个作家的“笔名”,既是对作家已有作品的肯定,也是对作家未来作品质量的预期,难免会带来超出作品本身的影响因素。所以,我们常能听见一些逸闻,有些成名作家,会使用新的笔名,以全新的面目出现。这能让读者把关注点集中在作品本身,帮助作家更客观地判断自己的创作状态。笔名的存与变,奥秘始终在作品上,无论是读之者,还是作之者。
或许“艾青”这个名字本身,艾青本人的创作实践,就能给当地爱诗、爱文学的人们以启示:文学到底是凭借什么成功,文学何以浸润人心。而这个问题,想来也可以提给更多地方爱写作的朋友们。
高梓涵 磐安电视台主持人,国家一级播音员,金华朗协理事,多部播音主持作品在省市获奖。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