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0  >  10  >  动听金华  >  最新消息   正文

【动听金华142】​端午古风长

2020-10-10 17:50:02

来源: 无

作者: 史聪

audio

  每一次转身都是值得期待的蝶变。

  全新升级的金华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一档全新的栏目《动听金华》。 

  每周一至周五,打开金华新闻客户端“电台”频道,你就可以收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

  他们是金华最动听的声音,听他们说金华的好故事,打开一个美好的夜晚。


  端午古风长

  作者:陈新森   朗读者:求慜玥


  记忆中,插着艾叶、裹着粽香而来的这个节日,在乡间常被称作“五月大五”。“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据《礼记·月令》记载,五月为阳气最盛之时,因此“端五”又称“端阳”。 

  节日是表达一种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累积和传承,赛龙舟、吃粽子等端午风俗流传至今,融入了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嵌入了大众群体的日常生活。 

  我们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一个伟大的灵魂,怀想一种民族的风骨。与此同时,粽子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蕴含着每个家庭细腻绵长的温暖回忆,也昭示着“舌尖上的中国”的品性:一个粽子都能做成万千滋味、南北咸宜,而又不失其原始形态和初始风味的民族,其视野怎么可能是狭隘的?其文化怎么可能是单一的?

  端午前后,磐安乡村举办龙舟赛。水中龙舟竞渡,岸上人声鼎沸,鼓声、笑声、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场面十分壮观。村民和游客还能看到舞龙、舞狮等精彩民俗表演,感受山乡别样的节日气氛。如箭一样的龙舟穿越时空,从战国一直行驶到现在,旌旗猎猎,锣鼓声声。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众人划桨开大船”,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也像划龙舟一样,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开辟脱贫致富的新路、美好生活的航道。

  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本草纲目》载:艾,性温,无毒,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寿。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还有元代诗人舒頔的“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都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端午插艾叶、悬菖蒲、祈平安等情景。

  每逢端午,人们采集艾叶、菖蒲,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挂在室内,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而今,除了悬艾叶菖蒲,中药香囊甚是流行。节日前后,磐安街头巷尾游走着贩卖香包的商贩,微风徐来,淡淡的香气随风而至,整座小城沐浴在药草的芬芳中。“挂香囊,送健康”,磐安当地旅行社给游客赠送“磐五味”小香囊,这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旅游“纪念品”,更是一个卫生保健的“标识物”。它提醒大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要看到传统节俗要素的生活延续性,全方位普及医疗知识,注重卫生保健,守护身心健康。

  “五月五,庆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点雄黄。”因为有了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这个节日的文化氛围更浓郁。从手工包粽到电商卖粽,从划龙舟的民间仪式到赛龙舟的竞技比赛,从采艾草、菖蒲到中药香囊,端午文化在变迁中,有了多元和新颖的表达,但节日内核始终不变。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寄托了爱国情感,凝结着赤胆忠心。正是循着这些民众喜闻乐见、不断赓续创新的文化习俗,家国情怀得以绵远流长,文化自信更加持久坚定。

  粽子飘香,龙舟飞渡,艾草芬芳,这是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是民族力量的凝聚升华。数千年前,人们投入江中的粽子,不正蕴含着我们执鞭随蹬的强烈愿望?数千年来,竞相冲向终点的龙舟,不正承载着我们踵事增华的坚定信念?读《天问》,诵《九歌》,叹《离骚》,在属于一个名字的节日里,让我们吟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信和豪迈地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陈新森,浙江磐安人,现从事宣传工作,主编有《心.磐安》系列丛书、《云峰茶韵》、《寻隐大盘山》等书籍,常有散笔见诸报刊。


  

朗读者简介

  求慜玥:金华人 2018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 金华日报社主持人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