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17:51:23
来源: 无
每一次转身都是值得期待的蝶变。
全新升级的金华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一档全新的栏目《动听金华》。
每周一至周五,打开金华新闻客户端“电台”频道,你就可以收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
他们是金华最动听的声音,听他们说金华的好故事,打开一个美好的夜晚。
少年父亲的红军战场
作者:王槐荣 朗读者:武金萍
家父王挺是福建长汀县濯田王家巷人。1933年4月参加红军。1960年授上校军衔。1988年获二级红星勋章。部队副军职离休干部。
1933年4月父亲参加红军。我曾问过父亲为什么参加红军?父亲说,我一个小孩子,又不识字,懂什么?只晓得这个部队不打人、不骂人,有饭吃,就参加了。父亲参军动机很简朴,却道出红军官兵平等的好传统,赢得了民心。
父亲参军后编入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军第34师102团当战士。1934年9月父亲调到八军团红24师71团当战士。红34师6000多人在湘江阻击战牺牲殆尽,家父成了调离红34师的幸存者之一。
1934年9月,父亲所在的红24师参加了“长征前最后一仗”松毛岭战斗。1991年秋,我回长汀老家,乘长途汽车途经松毛岭,就有人给我讲述了松毛岭战斗的惨烈。
松毛岭是中央苏区的东大门,在“保卫松毛岭就是保卫汀州、保卫瑞金”的口号下,红军两万余人与敌浴血鏖战七天七夜,牺牲1万多人,是中央红军历次战斗损失最大的一次战斗。
1935年2月中旬,中央苏区全部丧失。遵义会议后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指示苏区红军“坚持游击战争……”家父所在的红24师71团九个连1200余人向湘南突围。2月下旬,部队到南雄边界,掩护大部队转移后突围,一路收容掉队和打散人员200余人,约2个连。部队不久和突围到油山的项英、陈毅会合,投入到艰苦卓绝的粤赣边三年游击战争。
父亲曾给陈丕显同志当过警卫员,后调游击支队当侦察员。父亲和他的战友能坚持下来,源于革命必胜的坚定信仰和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红军主力长征,他们这些留下的人们,面临严峻的考验。父亲所在的游击队“一年365天差不多有250天都在山上过日子”,常年行军,没鞋子,就用笋壳包脚,经常饿肚,吃草根、树叶,在野兽的呼叫声中野营。正如陈毅同志诗曰: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父亲所在的游击队下山接受改编新四军时还剩16个人,其间没有一个人动摇变节。父亲后来回忆说: “我们有不少同志,由于受到饥寒的袭击,因此病倒了,也有些与我们永别了,但是我们始终是忍受着一切艰难和困苦,我们丝毫没有动摇,我们只有唯一的信念一一坚持到底,永远跟着共产党走,不要掉队,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父亲在回忆中提及,一次夜行军,“我患疟疾浑身没一点劲……不觉腿就软了下来,‘副班长怎么了?’走在我身旁的大刘一把夺过了我的背包,班长谢门)一听就跑回来,两腿往地一蹲背起我就走,身上还挂着两支枪。支队政委刘震英每次行军,都要替同志们扛枪……红军队伍就是靠党的领导、党员骨干吃苦受累在前,以先锋模范行动来凝聚人心,团结同志,巩固了部队。
父亲依靠老区的大山,依靠革命一定胜利的信仰,依靠党组织,依靠人民群众支援,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1937年10月,年满18岁的父亲,由党支部书记、后来的开国少将罗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父亲编入新四军老二团二营,奔赴抗日战场。
王槐荣,原金华市文联副主席、金华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会会员。
武金萍,浙江省朗诵协会会员、金华市朗诵协会会员、兰溪市诵读协会副会长,2019年获金华市微党课比赛一等奖、浙江省第十届微党课比赛二等奖,被聘为浙江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微党课巡回宣讲团成员。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