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东阳   正文

东阳吴宁四校18年薪火相传,“婺娃娃”唱得响亮

2020-10-14 09:41:12

来源: 无

作者:

金华新闻客户端10月13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杜晓萍 东阳教育报道组 黄婷婷 王晓颖

  “来了我忠心报国谢瑶环,自从奉旨出宫院,誓要与三吴百姓惩贪婪……”9月,在金华市第五届中小学婺剧汇演暨2020年金华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戏曲专场比赛中,东阳市吴宁四校的节目《谢瑶环》获一等奖,并将参加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比赛。谢瑶环的扮演者、六(6)班学生徐航怡,在第一届金华少儿“婺剧小茶花荟萃”暨第五届浙江“小金桂”和第二十四届“中国小梅花荟萃”金华市选拔赛中,获“小茶花金花”称号。

  吴宁四校是浙江省艺术学校,自2008年以来,该校婺剧节目屡屡夺金,在每一届金华市婺剧大赛中都能勇夺桂冠。夺冠历程,见证着学校婺剧文化的薪火相传。


婺剧融入学校血脉

  2002年,吴宁四校把婺剧“请”进校园,着力营造富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招聘专业人员担任艺术顾问,并从东阳市文化馆、东阳市婺剧团和中国婺剧院邀请名师定期来上课,对学生开展正规培训。

  2006年,该校开发校本课程,制定婺剧课程总目标、学段内容,开设婺剧综合实践课。低段学生以婺剧欣赏和简单曲目学唱为主;中段学生学习婺剧知识,欣赏婺剧流派并学唱;高段学生学艺德,学唱经典名段,提高婺剧鉴赏力。当年,该校被评为金华市首批“婺剧进校园”试点学校和金华市非遗(婺剧)传承基地学校。“都说东阳好地方,歌山画水像天堂,将相英才代代有,千名教授同故乡……”该校自创的婺剧节目《东阳教育大摇篮》,于2008年斩获省首届戏剧大赛一等奖。

学生介绍婺剧特色

  校长换了几任,婺剧“接力棒”从未掉落。如今,吴宁四校积极推进“面上普及,点上提升”的婺剧艺术教育模式。“学校把婺剧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课中渗透、活动提高、环境熏陶的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看得出、听得懂。”许灵亚是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兼音乐组组长,2002年起担任该校婺剧团队的骨干。

  以婺歌形式创作校歌《种下梦想追太阳》,婺剧雏鹰争章活动,STEAM教育项目中融入婺剧脸谱、服饰等……婺剧元素已融入吴宁四校的各个角落,融入学校的血脉中。该校充分挖掘地方婺剧艺术的教育资源,组建了“婺娃娃小剧团”参加“婺剧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一节三会”活动,即学校文化节、红五月歌咏会、假日活动成果汇报会、婺剧特长生活动会,鼓励全校师生参与艺术实践。

“台上三分钟”的育人之道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三板、甩袖、整冠等婺剧基本动作,学生需练习十天半个月才能入门,为了演好台上的“三分钟”,更要勤学苦练。从台下到台上,这个过程润物细无声。

许灵亚指导徐航怡

  徐航怡从二年级开始跟着许灵亚学习婺剧,她说,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坚持的涵义。《谢瑶环》是高难度的传统婺剧唱段,“谢瑶环”的眼神也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达到“眼中有戏”,有段时间,徐航怡天天晚上回家对着镜子练习,“把感到好奇的东西放在眼前,非常努力地睁大眼睛盯着看,常常一看就是半个多小时”。现在,她的眼神已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五(7)班学生任轩磊是吴宁四校田径队队员,也是一名婺剧“演员”。今年8月,为了备战金华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戏曲专场比赛,他下午练习田径,晚上跟着老师们走台步、摆姿势、练唱腔。一板一眼、一招一式,见证了他假期的坚持与付出。

  此外,吴宁四校还把婺剧文化的弘扬与德育有机结合,开发了一系列推崇时代正能量的婺剧表演篇目,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经典,浸润童心。我们将一如继往地培育唱得亮、演得像的‘婺娃娃’,让婺剧文化在校园中飞扬。”吴宁四校校长王菁菁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