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0  >  10  >  动听金华  >  最新消息   正文

【动听金华256】我的父亲

2020-11-10 17:36:15

来源: 无

作者: 黄雪芬

  audio


  每一次转身都是值得期待的蝶变。

  全新升级的金华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一档全新的栏目《动听金华》。 

  每周一至周五,打开金华新闻客户端“电台”频道,你就可以收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

  他们是金华最动听的声音,听他们说金华的好故事,打开一个美好的夜晚。


  我的父亲

  作者:朱锦芝   朗读者:秋然

  父亲1920年在义乌赤岸出生。因生活艰辛,他积劳成疾,才34岁就离世了。那年,慈母24岁,我才5岁。

  白驹过隙,如今我已是古稀老人。往事如烟,父亲的样子却老是萦绕在我的脑海。旧事如昨,记忆犹新。

  父亲不怕劳苦,耕耙耖耘,种田打柴,样样都是老把式。叔伯们说,父亲上高山砍柴,总是挑着两百多斤的柴担下山。在前一天傍晚把干柴捆好,柴担放在晒场边,以便第二天起早挑到佛堂集市上去卖。好几次,叔伯们恶作剧,偷偷地把几块石头塞进父亲的柴担里头。在过秤之后,父亲解开绳索,石头立马滚了出来,父亲心急脸红,不知所措,语无伦次地连声赔不是。

  父亲手巧,会做糕点,会切冻米糖。每年腊月年末,隔壁邻居都会邀父亲去他们家切冻米糖。父亲从不推辞,总是认认真真地去做。切好后,邻居们也总是要父亲带些冻米糖回家。我记得,父亲帮他们切好糖回家,已半夜三更了,我一直等着他回家,等着他带回来的冻米糖。

  父亲勤俭节省是出了名的。1952年,父亲身体已大不如前了。某日,母亲给家里买了五分钱豆腐,父亲就说她买多了。母亲也生气了,在太婆的介绍下,来到金华西市街义乌徐塘下徐老板开的饮食店打工。后来公私合营,母亲积极工作,认真学文化,成了国家工作人员。她还积极参与技术革新,成了行业劳动标兵。在母亲的努力下,父亲也来到金华看病了。

  1954年秋末,阳光和煦,父亲和我一起在老厅堂的走廊上晒太阳、吃糖梗。父亲劈去糖梗皮,折下糖梗肉给我吃。他总是把糖梗水吸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糖梗渣摊晒在阳光下。他对我说:“以后长大了,对别人要尊重,做事情一定要认真,对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要爱惜。”我似懂非懂,吃着糖梗点着头,从嘴巴到心里都是甜甜的。

  吃罢糖梗,父亲把摊晒在阳光下的那捧糖梗渣拿回家,当做燃料放进灶膛里,那天的灶火烧得好旺,好旺。

  父亲曾多次对我说,所谓珍珠白米,是说粮食宝贵。如果饭粒掉在桌子上、地上,都要捡起来吃掉。即使掉在粪坑盖上,也要捡起来,可以拿去饲鸡喂鸭。

  父亲的言语举动,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时时牢记节约,处处不忘俭省。掉下的饭粒我都会立马捡起来送进嘴里,不怕别人议论。

  父亲的话让我一世节俭,催我一生奋进。



   作者简介


  朱锦芝,字敬之,义乌人。生于1949年10月1日,毕业于浙师大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发表论文30余篇,诗文10多篇(首)。洒向学生都是爱,不须扬鞭自奋蹄。喜欢旅游运动思想,喜欢吃点喝点读点写点。





   朗读者简介

  秋然,原名朱军威,金华市朗诵艺术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