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0  >  10  >  动听金华  >  最新消息   正文

【动听金华289】在白沙溪遇见卢文台

2020-12-15 22:05:04

来源: 无

作者: 黄雪芬 音频制作:张辉

audio


在白沙溪遇见卢文台

作者: 朱劲涛  朗读者:秋然


  相遇,有时会在电光火石的刹那间成就永恒。

  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人。泛黄的青史中只有关于他的寥寥数语——这位大约在汉成帝末年晋升骠骑将军的猛将,在王莽篡汉之后,投入刘寅、刘秀的阵营,后因破赤眉有功,拜为辅国大将军。公元27年,他率36名部将隐退,来到今天的金华沙畈乡亭久村,率当地百姓筑起三十六堰,沿河百余村因此受益,自此这片土地有了关于他的传说……

  这几日的雨水把白沙溪喂得饱满而丰沛,空气中满是鱼米之乡的甜蜜味道。大自然是慷慨的,这里的人们总能从阡陌纵横的田间地头开垦出一片希望,从水网密布的河道鱼塘打捞起一份富足。

图片

  不比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许多时刻,白沙溪充满不安和躁动,如同一匹烈马,它在等待一位勇士的出现。卢文台驾着竹筏顺流而来,这位久经战阵的猛将,在思索“出奇制胜”的策略。兵法云“求之于势”,讲求擅于利用周围形势和资源。卢文台把兵家的智慧完美嫁接到了治水上。当他的目光扫过大山的草木,寻常而朴实的毛竹、块石和松树一直在等待他的召唤。卢文台带领四方民众上山伐竹、下河采石。毛竹制成蔑笼,在其中装填沙石,以草皮、泥土封堵缝隙,众人喊着号子,将数十个极具想象力“钢筋混凝土”投入水中,成为堰坝稳固的基座。“避实就虚”是另一种智慧,而堰坝的设计正透着灵巧的智慧。卢文台的手指在溪水上划出一道彩虹,如同佛祖拈花一笑,众人心领神会。堰坝微微呈现拱形,极大减少了河水的直接冲击。堰坝完工,潭水抬高,在众人的欢呼中,溪水奔向田野。自此,白沙溪隐去躁动,化作眉眼盈盈。

图片

  白沙的子孙们,最终于三国年间延续筑造完成三十六堰,成为浙江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至今惠泽周边27万亩良田。陶罐陶盆的婺州窑里充盈着稻米,飘出了金华酒的醇香,百姓迎来“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的美好。

  白沙溪在琅琊山后金村汇聚成金华人引以为豪的金兰水库,柔美的燕山和乌龟山将水库揽入怀中。大坝之上风光无限,而鲜有人知的是脚下恢宏的大坝正是当年三十六堰中第一堰的旧址。作为群堰中规模最大的堰,相传由卢文台规划确定堰址,并由后人于三国时期最终建成。

  据记载,原堰高4米,全长60多米,灌溉金华、汤溪、兰溪22个村3万亩良田。今天的我们,依然能透过伟岸的大坝想象它曾经的壮观。

  从第一堰到金兰水库,古人和今人的治水智慧如此奇妙而完美的重合,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治水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朱劲涛,普通话等级一级乙等,金华朗诵协会理事。

image.png

  

 朗读者简介

  秋然,原名朱军威,金华市朗诵艺术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