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0  >  独家专题  >  上山文化  >  大咖说   正文

【万年上山大咖说】赵志军:上山遗址具备了所有早期农耕生产的考古证据

2020-11-14 22:00:00

来源: 无

作者: 求慜玥

     金华新闻客户端11月14日消息    记者 李艳/文 黄泽振/摄影 张辉/摄像

  今天,是考古的盛宴。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国内大学、著名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知名考古学者,以线下线上等多种形式,共同分享、探讨万年上山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以及重大意义。

  万年上山头脑风暴,是发现20年的精彩回眸,更是全新出发。


人物名片

  赵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研究员


image.png

  8000年是一个转折点,把中国南方所有新石器时代加在一起,你会发现在这个时间点上,遗址数量突然增加,面积突然增加,文化面貌突然完善,稻作农业比较完善的资料都在8000年前后发现,8000年是新石器时代的突发转折。

  农业起源研究有两个新问题:驯化,到底是人工产品还是进化结果?只有上山遗址具备了所有早期农耕生产的考古证据,只有上山遗址可以从农业起源的角度来探讨稻作农业起源问题。为什么?因为上山有定居生活,出土了稻米,还发现了水稻的利用、耕作工具等。

  一万年的上山人的采集狩猎活动,包括了对遗址周边自然生产的野生稻资源的利用。为了获得更多的野生稻资源,上山古代先民开始实施耕种行为,例如改良土壤、集中播种、定居守护、按季节收获等等。   

  耕作行为和定居生活方式,是栽培稻驯化的前提,更是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的前提。因此,上山文化也许可以被看作是稻作农业社会形成过程的起点。

  起源于中国的稻作农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业体系,包括农耕生产技术、谷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这种体系也许称作“稻作文化”甚至“稻作文明”。

  因此,上山文化也许可以被看做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起点之一。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