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0  >  独家专题  >  上山文化   正文

【万年上山大咖说】蒋乐平:上山文化是探索世界农业文明起源模式的重要样本

2020-11-14 23:00:00

来源: 无

作者: 求慜玥

    金华新闻客户端11月14日消息    记者 李艳/文 黄泽振/摄影 张辉/摄像

  今天,是考古的盛宴。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国内大学、著名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知名考古学者,以线下线上等多种形式,共同分享、探讨万年上山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以及重大意义。

  万年上山头脑风暴,是发现20年的精彩回眸,更是全新出发。


人物名片

  蒋乐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image.png


  2000年秋,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在浦江上山遗址露头,2006年,这种文化类型正式被命名为上山文化。目前已经发现确定的上山文化遗址为19处。

  从器物学的角度,上山文化可别称为大口盆—石磨盘文化,这两种器物不但最具代表性,更反映了一种原始的稻作文化信息,这是上山文化学术价值的核心内容。大口盆陶胎羼和物中密密麻麻的稻壳(原始谷糠),不但证明古上山人已经食用稻,而且从中鉴定出栽培稻的特征;石磨盘等石器遗存表明,收割与加工稻米的行为在上山文化初期就已经出现。

  从测年看,上山文化年代上限超过10000年,下限约8500年。遗址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遗址有4处,年代在10000年左右;中期遗址超过9处,约9000年左右;晚期有5处,在8500年左右。部分遗址资料少,无法作分期判断。遗址分布于钱塘江和灵江的上游地区,从目前的分布看,早期遗址仅见于钱塘江流域,中期遗址分布渐广,也出现区域类型的分化,这在义乌桥头遗址与仙居下汤遗址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上山文化在钱塘江-灵江流域的发生、发展,最终成为迄今东亚地区分布最集中、遗址数量最多,并具有连续统一特征的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现象。这是人类从洞穴走向旷野定居迈出的决定性一步,支持这一步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稻作农业,这也成为上山文化最具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

  从桥头遗址的发现看,上山文化发展到9000年左右,其聚落形态呈现复杂化的趋势,环壕、中心台地的出现,证明当时的村落布局已经出现功能性分区,出现了仪式性的活动场地,与普通生活区分隔。这是发展了的农业定居生活的的有力证明,是稻作文明在东亚地区结下的最早果实。

  上山文化是探索世界农业文明起源模式的重要样本。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