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0  >  独家专题  >  上山文化  >  世界上山   正文

震撼!这个夏天,万年上山很火很年轻!

2020-07-24 22:09:00

来源: 无

作者: 苏宣萌 求慜玥

  金华新闻客户端7月24日消息 记者 李艳

  省文物局局长柳河来了,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来了……

  这个夏天,浦江上山遗址迎来了一拨又一拨领导和专家。车俊在上月23—24日来金华调研,带头宣讲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期间,在浦江,就“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作出重要指示;7月初,车俊在《中共浦江县委关于支持更好研究宣传“上山文化”的报告》上批示,要求“上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应该予以重视”。

  7月21日,全省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现场会在龙游召开,主办方在现场会上安排了一个特别的议程,邀请上山文化专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蒋乐平开讲 “荷花山与上山文化”。



荷花山遗址是迄今已经发现的19处上山文化遗址之一,位于龙游县湖镇镇,出土的大口盆、平底盘、石磨盘、石磨棒、石片石器等具有典型的上山文化特征,是浙西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碳十四测年距今近万年。



  当天齐刷刷坐在现场,拿着笔记本认真记,时不时端起手机、照相机拍得起劲的“后浪”,都是全省8090宣讲团的骨干。互动环节,“后浪”们争相提问,从遗址的进一步发掘、保护,到捆绑申遗可行性分析等,蒋乐平无不从专业研究的角度,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读、宣传和普及。

  “后浪”的热情,让蒋乐平,以及在场所有的文物工作者很欣慰——

  这个夏天,万年上山很火很年轻。




  上山文化不是一个证据,

  而是一个证据链

  “水稻是谁发明的?现在公认是我们中国人,长江流域的中国人。为什么河姆渡这么有名?中小课本上都能找到河姆渡,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水稻。稻作农业的发明,源头就在上山文化, 距今一万多年。考古界普遍认同: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的重要起源地。”
  包括浦江上山遗址、荷花山遗址在内,迄今已发现的19处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不少都发现了大量的稻壳。“这个证据意义非常重大。石片石器的刃口可以用来收割水稻,稻穗用掐穗法把它采集下来,用石磨盘、石磨棒碾磨产生稻壳,变成稻米。”
  蒋乐平乐呵呵地说:“我用浦江上山遗址的石磨盘、石磨棒亲手做实验,脱壳的效果挺好的。”
  先人的智慧,让蒋乐平特别感慨:“万年前的人和我们现在的人一样聪明。”

  上山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看起来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但用实验器把石磨盘表面的残余物, 用清洗的办法,把石磨盘缝隙里非常微小的颗粒,采集到实验室检测分析,在石磨盘里发现了稻米、淀粉,这个也是证据。
  蒋乐平透露,除了残余物分析,还有微痕分析。

  香港大学一位教授曾经到浙江和蒋乐平一起做微痕分析。怎么做呢?到河滩里找类似当时的石料,用打击法制作了10多件石器,割水稻、肉、木头。也就是说,反复用这些石器做实验活动。割水稻的石器磨损,和其他不一样,用这些磨损的痕迹,和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进行比对分析,发现上山文化遗址的有些石片曾经割过水稻。

  “种种证明,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的起源地不是一个证据,而是一个证据链:水稻本身的颗粒碳化米、加工的稻壳、加工的工具……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上山文化距今一万年前,1万——9000年历史时期,钱塘江上游已经出现栽培水稻、利用水稻的人群。”


  上山文化分布区域,

  出现最早的初级村落

  当天,气温高达38摄氏度,但闻讯赶来的听众越来越多。现场“让文物活起来”的条幅随空调的微风起舞,一溜排列的书柜,空气中书香四溢。上山文化就在这氤氲的书香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2016年11月,浦江召开稻作农业起源暨‘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诞生了一个概念:上山文化代表的这个区域,是最早的初级村落。”蒋乐平说,村落的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村落和农业有关,只有农业诞生以后,才会在一个地方住下来。农业促成人类的定居,定居形式就是村落。在这之前,人类往往住在洞穴里,有农业以后,人类开始走向旷野,造房子,住下来,上山文化遗址都发现了房子的遗址,柱子烂掉了,但一排排柱洞没有烂掉,至今保存完好。”

  蒋乐平透露,距今一万年以后,人类的密集程度不断增加,上山文化为什么重要?初步统计,钱塘江流域集中了迄今中国9000年以前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40%左右。全国也就50来处,钱塘江流域占20来处。

  “这是什么概念?我相信大家都会感到惊奇。中国960万平方公里,钱塘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也就1—2万平方公里,面积近千分之一左右,早期新石器时期遗址数却占40%!让人不敢相信,但我愿意去相信。因为这里出现了最早稻作农业,有条件养活更多的人。浙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发达,正因为有上山文化的高度,才有钱塘江文明,才有良渚文明。”
  蒋乐平介绍,现已发现的出土文物证明,水稻选种从一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古人也是吃了。一万年前左右,人类在向河谷地带聚集过程中,慢慢熟悉了水稻的食用价值。为什么想到栽培水稻?很有可能是一场大火把水稻烧掉,稻谷像爆米花一样变成稻米花。 粮食的价值就被发现了,于是开始采集、不断选种……

  为什么知道上山遗址出土的不是野生稻呢?
  针对听众的疑惑,蒋乐平打着手势,形象地说:“这是因为水稻的生物特征有变化。水稻都有小穗轴,稻粒浮在上面,若是野生稻自然脱落,轴面光滑;若是栽培稻,需要靠人力从稻杆上扯下来,轴面就会形成一个疤。上山遗址出土的水稻都有疤。”


万年大地,亘古不变生机盎然

  “荷花山遗址靠近金华,离汤溪很近。”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精彩的讲座,蒋乐平顾不得吃饭和休息,顶着烈日带领记者前往荷花山遗址探秘。

  汽车从龙游县城出发,往金华方向沿46省通行驶20来公里,穿过浙赣线往前行驶百来米,就到了。

  荷花山遗址位于龙游县湖镇镇邵家自然村南侧的一个山丘上,衢江南侧,海拔高程约49米至64米。

  “上山遗址几乎都是以高地为中心建立的,共同特点是靠近河谷地带,占据一些小山包、二级台地。浦江上山遗址原始地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叫上山,但已看不到山,高地遭到后代破坏被平掉了,很可惜。荷花山遗址是原始地貌保存最为完整的,现在还是山,为了解上山文化的地貌环境,提供了非常直观的信息。”蒋乐平说,19处上山文化遗址,正式考古发掘的仅5处,分别为浦江上山遗址、龙游荷花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嵊州小黄山遗址、台州下汤遗址。

  蒋乐平介绍,荷花山遗址2011年4月被发现;2011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荷花山进行了考古挖掘。经踏勘,荷花山遗址面积近5万平方米,碳十四年代检测数据为距今10000年至9000年左右。发掘分东、西两区进行,遗址最深厚位置包含7个文化层堆积,发掘清理了灰坑、柱洞等遗迹现象和丰富的陶石器。一排排柱洞就是在东区探方中发现的,而在西区探方中,则发现了“石堆”遗存,在百余平方米范围内鹅卵石密集分布,分层累积,其中杂有大量的粗石器,包括石磨盘、石磨棒、石锤、穿孔器等。

  “这些‘石堆’共有两层,拿来干什么用的,至今还是个谜。”蒋乐平表示,荷花山遗址发掘余地很大。

  正是稻谷丰收的季节,山脚一大片稻田在阳光下欢舞。蒋乐平指着稻田说:“2011年,我们在这一片低洼区域进行了针对性的钻孔取样,发现了大量的早期水稻植硅体遗存,这说明一万年前,这一带的沿山低地就生长着水稻。”
  目光向远,就是距今一万年的汤溪青阳山遗址、三潭山遗址;再向远,就是距今9000年至10000年的义乌桥头遗址、浦江上山遗址……

  这片从远古走来的万年大地,亘古不变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