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0  >  独家专题  >  上山文化  >  世界上山   正文

这一粒米,穿越万年来见你!

2021-01-16 14:59:00

来源: 无

作者: 汪寒

  金华新闻客户端1月16日消息 记者  李艳/文 张辉/视频

这一粒米,你见过吗?

没见过,别急,在美丽西子湖畔,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1月15日—3月14正在展出的“万年浙江,从这里开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让你一睹万年稻米的芳容。



  它小小的、黑黑的,陈列在展厅中央,毫不起眼。记者在开展当天,慕名前往一睹风采,如果不看“上山遗址  万年稻米”的标签,几次都错过。你得凑近,睁大眼睛,才能看清这粒米的真容。

  它苗条,有着江南女子纤细的身材;它坚挺,有着江南汉子伟岸的秉性。别小瞧这一粒米,它穿越万年,为了能和你见上一面,历经万年的风霜雨雪。



这粒米有一个久远的故事。     

20年前,在浦阳江上游一个低矮的台地上,发现了一个古遗址,粗陋的陶器和石器,很不起眼,但年代测定让人大吃一惊:最早数据达11000年!比著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早了整整4000年。这就是浦江上山遗址。20年来,这类遗址迄今已经发现了19处,它们分布在钱塘江及附近区域,以金衢地区山间临水盆地为主要分布区域,其中,金华占2/3,达13处,往南至仙居下汤,往东至濒临的临海峙山头,范围不小。考古学界将这一史前文化定名为上山文化。

这一粒米就来自上山——一个水草丰美、稻花飘香的地方。



  2006年11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对上山文化作了“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的重要批示。同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的总序中充分阐述了区域文化研究对于区域文明、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对于发掘浙江文化中创造力基因和浙江精神、浙江文化传统的意义。

  上山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稻作遗存。研究表明,上山文化稻遗存包括收割、加工、食用等多重证据,因此被确认为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农业是定居之始、文明之始,东亚地区聚族而居的村落群首先在钱塘江地区出现,浙江的上古历史由此开始了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延续稳定的发展历程,最后成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



  这些考古学家的权威定论,为万年稻米的生命密码敲下了实锤。“万年浙江,从这里开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生动还原了这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这也是万年一粒米,第一次走进省城。城市的繁华、霓虹的璀璨,都无法遮住它的光芒。



上山文化是浙江历史之始。上山文化第一次浙江博物馆展出,具有象征意义。都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事实上,浙江的历史远不止五千年,认知一次次刷新高度。余姚河姆渡的发现, 浙江历史跃至7000年;上山遗址的发现,浙江历史又往前推了3000年,跃至10000年。


上山考古第一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万年浙江,从上山出发,这一粒米就是万年文明最早起源的一粒种子。


和这一粒米联袂展出的,还有大口盆、双耳罐、陶杯、陶碗等108件来自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它们的年代和这一粒米不相上下,囊括上山文化早、中、晚三个阶段。其中,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让亲临现场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电影局局长葛学斌,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柳河连声惊叹:“精彩!真漂亮!”


  这就是这一粒米的豪华展出阵容,和水光潋艳的西湖风光相得益彰。

  万年会是句号吗?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方向明豪情万丈:“比上山文化更早的,还会有。万年浙江不会止步,我们还会继续努力。”

这一粒米开始翘首企盼“姐妹花”。  

  一粒米所代表的浙江远古文明优秀基因,泱泱汇入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生生不息……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