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0  >  10  >  动听金华  >  最新消息   正文

【动听金华350】隔代相知

2021-03-09 19:42:16

来源: 无

作者: 胡越

  audio

  每一次转身都是值得期待的蝶变。

  全新升级的金华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一档全新的栏目《动听金华》。 

  每周一至周五,打开金华新闻客户端“动听金华”,你就可以收听到一个个好听的故事、一个个美妙的声音。

  他们是金华最动听的声音,他们是金华最美好的好故事。来,一起聆听,打开一个个美好的夜晚。


  隔代相知

  作者:虞金星    朗读者:悦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四顾茫茫,感受到的是一种广阔时空中的孤独感。但恰恰是这种孤独感,让他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不再孤独,让这首诗拥有无数拥趸。诗人的目光,贯穿时间这条长线,悲怆于既见不到“古人”,也见不到“来者”。诗却因这种“空前绝后”,吸引着源源不尽的来者。

  好诗词,如简洁却充满无穷张力的精神结晶,是最能与时间之盾抗衡的矛。远远投来,刺穿光阴,点到读者心头,即使是千百年之后,也让人不免悸动惺惺相惜、心有戚戚或许言重了,但那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感觉大体还是有的。就像读《登幽州台歌》,想象的翅膀总止不住往那时间深处的原野上飞去,落在高台上诗人的身旁,看看前方,回顾后方,与诗人一道叹息一声。

  有的时候,好诗词的妙处之一,就是让人觉得:要说的,多少年前诗里早已说过,怎样说,那前辈诗人也已经找到了最妥帖的方式。“崔颖题诗在上头”唯有加上引号郑重袭用,才是正途。

  比如,形容少不更事又偏偏心事满满时,最容易想起的,是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写这首词时,辛弃疾正因被弹劾而去职,多数时间在位于带湖的庄园“稼轩”闲居。经历世事的起伏变迁,对这个北方义军出身的南归客来说,壮志难酬的痛苦不免日深。全词三个“愁”字,概括了他人生的两个阶段。判断识愁与否,离不开时间的积淀、命运遭逢带来的认识变化,还有因缘际会的感物伤情。用句今日的俗话,这叫“只有经历了才会懂”。

  这里的懂与不懂,也无所谓好与坏。“少年不识愁滋味”,或许正是因为今日人们念叨的“少年壮志不言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最不能忘却的,依然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像如今中年人偶尔翻检到自己少年时的作文簿,读下来最易生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叹,除了自嘲,还有追怀;年长之后,世事洞明,又不愿轻易摧折白己的信念,最能体会“却道天凉好个秋”的顾左右面言他的不尽之意。

  不得不说,这位词人在八百多年前,就写下了后来一辈辈人心中可能有的曲折。后来人吟之诵之,即使穿越到那时候,与辛弃疾对坐晤谈,也肯定能找到一些共同语言。

  这样的隔代相知,并不鲜见。许多绵延流传、脍炙人口的诗词名作,除了语言上恰如其分的精妙,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在精神层面与后来人产生共鸣。这样的共鸣,不能说是时时处处的,却总有被激发的时刻与场景。像李白的《静夜思》,短短二十字,幼年识记时或许只是爱它的音韵朗朗上口,但对长大后求学、工作于异乡甚至远渡重洋的人来说,却是字字千钧印在心头。安土重迁与漂泊他乡的矛盾从古至今不曾息,而今尤其明显,《静夜思》的隔代知音,只会越来越多吧。

  恍然又想起“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千年旅行。它出生在唐代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曾落在宋代的诗联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也曾落在欧阳修的词里:“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也曾落在元好问的《蝶恋花》词中……直到20世纪,它还落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有人因此称它为文学史中文气最强的七字句,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代代知音不绝的印证呢?


作者简介

  虞金星,文学硕士,资深副刊编辑,写作者。文章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文汇读书周报》及《中国作家》《青年文学》《长城》等报刊,被收入《文学史的潜力》《新世纪北京杂文选粹》及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散文选等选集。出版独著《慢下来,发现风景》、合著《编辑丛谈》等三种,主编及参编出版《心香一瓣》《阿Q正传》《武艺十八般》等文集十余种。



 朗读者简介

  悦馨,永康电台一级播音员,金华广电学会理事,多项播音主持、文艺、社教、公益广告作品获省、市政府奖。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