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2020  >  独家专题  >  上山文化  >  世界上山   正文

万年上山亮点来了!大咖论“稻” 头头是“稻”

2020-11-14 18:00:00

来源: 无

作者: 杨涵斐 求慜玥

  金华新闻客户端消息11月14日消息 记者 李艳/文 黄泽振/摄影 张辉/摄像

  今天,是考古的盛宴。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国内大学、著名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知名考古学者,以线下线上等多种形式,共同分享、探讨万年上山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以及重大意义。

  万年上山头脑风暴,是发现20年的精彩回眸,更是全新出发。

  严文明: 上山是世界级的

  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image.png

  上山遗址最突出的两点,一点稻作农业,它是最早的;第二点彩陶,它是最早的。我说的最早不是中国,世界最早。

  这个太重要了,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了,我说上山是世界级的。

  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浦江非常重视,要开一个会来纪念,我觉得很有意义。因为上山这个遗址是不大,但是它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也就是世界最早的稻作文化。同时浦江旁边,义乌桥头遗址发现了一大批彩陶,这个彩陶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你想两个最早的,这太不容易了。

  上山现在叫上山文化,实际上是在浙江的差不多全省很大一片地方,大概我匡算了一下,大概整个钱塘江流域都是上山文化分布的范围。上山遗址是一个很小的遗址,但是作为上山文化,也就是说它跟上山差不多的,那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范围。你想想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这样的文化、这样的遗址,当然是有资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我赞成。


  蒋乐平:上山文化是探索世界农业文明起源模式的重要样本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image.png

  2000年秋,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在浦江上山遗址露头,2006年,这种文化类型正式被命名为上山文化。目前已经发现确定的上山文化遗址为19处。

  从器物学的角度,上山文化可别称为大口盆—石磨盘文化,这两种器物不但最具代表性,更反映了一种原始的稻作文化信息,这是上山文化学术价值的核心内容。大口盆陶胎羼和物中密密麻麻的稻壳(原始谷糠),不但证明古上山人已经食用稻,而且从中鉴定出栽培稻的特征;石磨盘等石器遗存表明,收割与加工稻米的行为在上山文化初期就已经出现。

  从测年看,上山文化年代上限超过10000年,下限约8500年。遗址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遗址有4处,年代在10000年左右;中期遗址超过9处,约9000年左右;晚期有5处,在8500年左右。部分遗址资料少,无法作分期判断。遗址分布于钱塘江和灵江的上游地区,从目前的分布看,早期遗址仅见于钱塘江流域,中期遗址分布渐广,也出现区域类型的分化,这在义乌桥头遗址与仙居下汤遗址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上山文化在钱塘江-灵江流域的发生、发展,最终成为迄今东亚地区分布最集中、遗址数量最多,并具有连续统一特征的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现象。这是人类从洞穴走向旷野定居迈出的决定性一步,支持这一步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稻作农业,这也成为上山文化最具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

  从桥头遗址的发现看,上山文化发展到9000年左右,其聚落形态呈现复杂化的趋势,环壕、中心台地的出现,证明当时的村落布局已经出现功能性分区,出现了仪式性的活动场地,与普通生活区分隔。这是发展了的农业定居生活的的有力证明,是稻作文明在东亚地区结下的最早果实。

  上山文化是探索世界农业文明起源模式的重要样本。


  吕厚远: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image.png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近一半人口提供着食物来源。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关水稻的起源、传播研究,取得许多重大进展,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寻找早期水稻起源、驯化过程证据的关键地区。迄今,世界上公开发表的具有1万年水稻证据的考古遗址,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洞穴遗址区和浙江省浦江县上山文化旷野遗址分布区。然而,由于这些遗址最早阶段缺乏能够用于测年的种子、木炭等植物遗存,上山遗址早期的年代数据都是由掺和稻壳和稻叶等植物的“夹炭”陶片测定的。

  针对水稻起源研究存在难题,项目组利用新方法、新技术,通过对上山文化多个考古遗址的系统分析,获得了上山文化的水稻起源于1万年前的新证据。考虑到目前发现的最早水稻扇形植硅体证据已经与野生稻存在较大的差别,结合由已知数据推测的水稻驯化速率,可以推测长江下游地区水稻利用的开始时间很可能会早于距今1万年。由此通过确切的证据,证实了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1万年前后,古代先民已经开始了水稻的利用和驯化。上山文化万年水稻起源、发展的证据,是对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


  邓振华: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彰显重要地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

image.png

  得益于重要考古遗址的系统发掘和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精进,稻作农业起源过程的研究在过去近二十年中取得了众多令人振奋的突破。学术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已初步达成一致,认为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应当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起源时间大致可上溯到距今1万年前后,水稻驯化过程的完成则可能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时间。

  义乌桥头遗址是近年发掘的一处非常重要的上山文化聚落遗址。环壕、中心台地、墓葬等重要遗迹的发现,表明桥头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较高的一处聚落,并一直沿用到跨湖桥文化时期。为了进一步探索上山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水稻驯化状况,弥补当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稻作相关材料的缺陷,我们在桥头遗址进行了系统地取样和大植物遗存浮选。目前对部分样品的实验室鉴定分析,已发现较为完整的碳化稻米130余粒,稻米残片和碎片6000余个,小穗轴6000余个,此外还发现有少量的果实类遗存和藨草属、狗尾草属、马唐属等杂草。这是目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最为丰富的一批植物遗存材料,对于探讨上山和跨湖桥文化时代稻作农业的发展状况和水稻驯化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材料,也再次以丰富的实物资料,彰显了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林舟:上山文化遗址分布和地理坏境的关系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image.png

  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6000年,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上游的金衢盆地度其周边地区,是迄今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钱塘江上游区域为山地和河谷盆地,地形、水土资源、气候等因素都可能会对古人类的选址和生业模式造成重要影响,有必要从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视角,寻找上山遗址的分布规律。

  目前发现的19处上山文化遗址分布于金衢盆地内的主要水系衢江、武义江和东阳江的两岸,以及金衢盆地周边的小盆地内。遗址区主要地貌上主要呈现出山地丘陵与宽阔的河谷平原相结合的地形特征。衢江范围内的遗址主要沿着主河道南岸二级阶地边缘呈线状分布,与河漫滩约有20 米高差,由于全新世以来主河道不断向北迁移、侵蚀河岸,导致北岸大部分区域缺失宽阔平坦的河漫滩,遗址因此仅位于南岸第二级阶地边缘。武义江范围内的遗址主要分布于较大的支流两岸的河漫滩之上,且遗址群海拔较高、坡度略陡;坐落于金衢盆地主体外围的三处遗址则都位于环境相似的小型上游河谷盆地的腹地之中。总体上,遗址主要倾向于分布在高度适中、坡度和缓的盆地中腹部区域;靠近支流、远离干流;后方山地地势和缓,有丰富的植被资源。

  遗址点的主要集中地金衢盆地地处中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受控于季风环流,夏热冬温,四季分明,降水丰富。盆地内水系发达,因地貌格局发育受构造、地形、气候条件影响,盆内水文状况具湿润的雨源型的山区河流的特点。金衢盆地内植被种类丰富,但水土流失严重。盆内的土壤类型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土壤适宜耕作。


  赵志军:上山遗址具备了所有早期农耕生产的考古证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研究员

image.png

  8000年是一个转折点,把中国南方所有新石器时代加在一起,你会发现在这个时间点上,遗址数量突然增加,面积突然增加,文化面貌突然完善,稻作农业比较完善的资料都在8000年前后发现,8000年是新石器时代的突发转折。

  农业起源研究有两个新问题:驯化,到底是人工产品还是进化结果?只有上山遗址具备了所有早期农耕生产的考古证据,只有上山遗址可以从农业起源的角度来探讨稻作农业起源问题。为什么?因为上山有定居生活,出土了稻米,还发现了水稻的利用、耕作工具等。

  一万年的上山人的采集狩猎活动,包括了对遗址周边自然生产的野生稻资源的利用。为了获得更多的野生稻资源,上山古代先民开始实施耕种行为,例如改良土壤、集中播种、定居守护、按季节收获等等。   

  耕作行为和定居生活方式,是栽培稻驯化的前提,更是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的前提。因此,上山文化也许可以被看作是稻作农业社会形成过程的起点。

  起源于中国的稻作农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业体系,包括农耕生产技术、谷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这种体系也许称作“稻作文化”甚至“稻作文明”。

  因此,上山文化也许可以被看做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起点之一。


  仲召兵:研究早期农业社会和村落形态的宝贵样本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image.png

  在目前已经发现的所有上山文化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下汤遗址。它的遗迹现象丰富,是了解早期农业社会的珍贵样本。尤其是“四叠层”——发现了上山、跨湖桥、河姆渡、好川四阶段依次叠压,你可以理解为一个遗址里就可以看到齐整的几代人,年代跨度大,文化序列完整,是构建钱塘江以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标尺”,有助于我们探索区域文化演变、手工业技术发展、生业经济变迁、环境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下汤遗址文化面貌独特、地理位置特殊,构成上山文化新的区域类型,遗迹现象丰富,保存完整,是研究早期农业社会和村落形态的宝贵样本。


  刘莉:远古中华第一村”名副其实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

image.png

  我在2003年就参观了上山遗址。那时候,上山刚刚开始发掘, 我有机会看到了早期的发掘迹象,感到上山遗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蒋乐平先生在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时,我们共同写了两篇文章。其中,有一篇关于“上山的稻作起源和中国最早的定居发现”,2006年寄给英国权威杂志《antiquity》,很快就发表了。这是最早向全世界公布上山研究的结果,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关注。

  除了水稻,上山的其他遗迹也非常重要,对农业起源、稻作起源、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变非常关键。比如房屋建筑。

  上山号称远古中华第一村,这是有一定根据的。在上山遗址发现之前,根本没有在山洞之外居住的遗址,堆积层比较厚的遗址从来没有发现过,上山遗址是研究农业起源非常重要的一个地点。

  上山有明显的房屋建筑,有大型的食物加工工具,比如大口盆、石磨棒,也有食物储存的迹象,比如灰坑,定居一定在发展过程中了。

  上山和其他不同的地方,定居和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同时保存,这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这么好的证据,上山是发现的第一个这样的遗址,“远古中华第一村”名副其实。

     

  傅稻镰:上山文化是新石器演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image.png

  说实话说,25年前当我还在学习考古时,完全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发现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认识。这促使我们重新在世界范围内思考,从狩猎采集到进入全新世农业定居社会,并最终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现在我们认识到“栽培”和“驯化”的差别,一个是人类的行为,一个是生物种群遗传学上的改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从创造人为环境有意识的“栽培”,到作物完成驯化,是个数千年的演变过程。就我最近的估算,对比完全野生的稻属植物,和彻底驯化的水稻品种(比如数千年后的崧泽时期)。作为农作物的水稻,单个植株的产量会是野生稻的330%,这种巨大的变化是通过栽培进而完成驯化的一个长期演化的结果。这一进程中最关键的第一步,是我称之为“前驯化”栽培阶段。上山文化非常明确已经从这个起点出发,是稻作文明产生的源头,也为其后续发展设定了方向。

  就我了解,目前所见上山文化遗址,其文化堆积范围同今天的村落,或者新石器晚期的考古学文化相比,这样的遗址还是很“小”。但同旧石器的社群规模相比,这简直就是飞跃式的巨大转变。

  我将新石器时代视为一个动态的旷日持久的进程,它持续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规模,持续改变着人和土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环境和特定的一些物种。

  在今天这个例子中,特定的物种就是水稻,从对它的栽培直到最终的驯化。站在全球视野看文化变迁和人类生态意义上的转变,上山文化都是新石器演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之一。从任何角度讲,这都代表了一种“成长性”社会的发端

  这种“成长”,见于人口的规模,见于农业,见于作物。

  这种“成长”,更通过上山所揭示的一系列物质文化和技术,充分体现在人的创造性中。

  Gary Crawford:上山文化在文化内涵和时间点上都十分重要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image.png

  我非常希望可以到达现场,但是目前的情况使我无法开展国际旅行。

  毫无疑问,上山在文化内涵和时间点上都十分重要。上山文化在近十年来才逐渐浮现于公众,并广受关注。这表明,我们的考古研究对阐释人类历史能起到重大作用,仍有很多未知的知识值得去探究。

  关于上山文化的重要性,从最显著的两点来说,上山标志着定居的产生,同时,也标志着物种在基因上转变和驯化。水稻是重要的驯化物之一,但它仅是众多物种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芡实、莲藕、菱角等。

  在陶器制造方面,其技术相当成熟,远超其他农业起源区域。上山文化特别突出特征是陶器形制和技术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令人惊叹。史密斯教授和我正在研究这些陶器,我们都认为,和世界的其他地区相比,上山文化的陶器非常独特。但是,与多样的陶器技术形成反差的,是相对保守的石器技术。我们认为,当时的人们可能非常享受并乐于各种实验和创新,制造出新型的陶器。女性很有可能在这些创新事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令人非常惊叹。但是,石器制造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反映出一种保守主义。在世界的其他的区域,我们通常发现,工具的形制开始变小,刀片技术开始产生,这和上山文化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在英文中,有一个说法,“若现状安好,则无需改变”。很显然,源于旧石器时期的石器技术可以应对各种用途。

  无论如何,上山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卓越超前。


程式华:上山的伟大发现,长江下游的稻作文明达到一万年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浙江省特级专家


  首先向考古专家表示致敬。由于上山的伟大发现,使长江下游的稻作文明,从河姆渡7000年历史,又向前推进了3000年,达到10000年历史。

  “民以食为先,食以稻为先。”水稻是我国的第一大主粮,在保障国家安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山发现20周年学术研究会非常重要,因为涉及到水稻。中国是水稻的历史古国,有上山一万年历史,中国也是水稻的地理王国,从海南三亚到黑龙江墨河都有水稻,南北纬度相差35度,这在全世界都没有。中国还是水稻的资源富国、科技强国、生产大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稻总产超过2亿的国家。

  水稻的两次革命,起源地都在中国。作为中国水稻界的痛,日本在命名的时候,根据稻种的形态、杂交的结实率分为两类,一类叫印度型亚种,一类叫日本型亚种。从这个水稻命名来看,水稻就没有中国的份,造成中国学生在世界上发表论文,必须用这个物种命名。

  中国水稻研究所拥有全世界最多的7.6万份水稻资源,起源地和保存丰富的稻种资源是连在一起的。浙江水稻面积不大,为什么水稻研究所要建在浙江。浙江是中国籼稻和粳稻分界处,往南是籼稻区,往北就是粳稻区。中国水稻研究所选址杭州,杭州这个区域既适合籼稻,也适合粳稻种植。

  中国是世界栽培稻的起源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栽培稻起源地证据最多地区,其中浙江的稻作起源证据最为完善和久远。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