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2 13:35:54
来源: 无
金华新闻客户端3月30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蒋晓明 胡哲南
3月28日中午,在磐安县尖山镇乌石村,“怡情石屋”农家乐负责人张财瑶为招呼来自上海的四桌客人忙得不亦乐乎。“这几天有好多外省客人来电咨询,打算预订清明节和‘五一’假期的包厢。”张财瑶说,这些年通过不断改善、提升农家乐的环境和品质,生意越来越红火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乌石村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3500元,村民靠种植水稻、番薯、玉米等勉强度日。过度的开垦种植,导致村庄环境很不理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过着灰头土脸的日子。当地曾流传一句话:“有女不嫁乌石村。”
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2005年,乌石村找到第一个切口——发展农家乐。
说起开办农家乐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张财瑶拿出一本小账本,里面详细记载了2005年以来餐饮、住宿的收入以及人流量。“2004年,我家年收入只有2万元,农家乐开业第一年收入增加到5.2万元,2010年营业额达到100万元。”张财瑶说,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自然过得舒心。
这是张财瑶自制的收益账本。记者从小账本上看到,2006年,“怡情石屋”农家乐的人流量为15705人次,2017年达到25659人次。
“2005年9月28日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张财瑶说,当时,他用不到一个月把自家乌石小院简单地整饬了一下,取名“怡情石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起了农家乐。这一天,首批4户农家乐、48张床位开张。
从此,乌石村走上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农家乐发展之路。为了这天的开张生意,村支书张威平没少动脑筋。他专门取得县里支持,派出大巴到金华市区宣传招揽客人,以“免费吃住”的优惠政策,吸引到48名客人。
16年来,张财瑶家的账本换了好几本,有些纸张已泛黄,字迹变得模糊。看着账本上不断变化的数字,张财瑶笑得合不拢嘴。他说:“这个账还要继续记下去。我始终相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生态一定能换来老百姓的好生活。”
从2005年至今,乌石村农家乐一直生意兴隆,秘诀是啥?村支书张威平解释:问题不上交、矛盾不出村、账目清晰、干部清白、村风清朗,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致富“密码”。
发展初期,面临农家乐多管理难的问题,乌石村探索出“统一对外营销、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结算账目”的管理模式,改变村民过去各自为战的无序局面,让全村人抱团致富。“住农家别墅、吃农家土菜、游美丽乡村”,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来乌石村休闲旅游。
如今,以“四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乌石模式”不仅成为磐安县其他村农家乐管理的模板,还吸引了省内许多农家乐村前来考察学习,为全省农家乐发展提供“乌石经验”。近年来,乌石村加快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和功能,开始向综合性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努力培育集观赏、娱乐、餐饮、住宿、农事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业态。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的乌石村吸引了众多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的游客。
历经16年发展,如今乌石村成了“金华市农家乐第一村”,完成了从深山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蝶变。如今,乌石村共有农家乐186家,床位4053张、餐位8835个,80%的村民从事农家乐行业。2020年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6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8万元。
从少人问津到游人如织,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从一个普通村落嬗变为“金华市农家乐第一村”,乌石村华丽变身,是磐安“生态富县、生态富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磐安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擦亮生态底色,拓宽转化通道,加快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样板地。
“十三五”期间,磐安向着“很高境界的富”目标不懈努力,“生态富县、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15年以来,磐安将休闲养生旅游确定为“一号产业”,大力创建景区镇、景区村,农家乐、民宿持续发展,提前三年实现“游客超千万,收入超百亿”的发展目标。通过多年的扶持培育,磐安已基本形成中药材、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生态畜牧业五大主导农业产业。
护好“一片林”,让全县成为“大盆景”;盘活“一间房”,让好生态实现新价值;做精“一味药”,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深耕“一块地”,让小平台迸发新动能。“十四五”开局之年,在20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磐安“生态富县、生态富民”新征程已经开启,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富民一个都不能少。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