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东阳   正文

东阳90后女摄影师当“包工头”造房,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2021-04-06 16:39:00

来源: 无

作者: 黄娇丽

  金华新闻客户端4月6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杜晓萍


而立之年,陈慧玲住进了自己盖的房子里。

房子素净淡雅,外墙、内墙均为白色,屋内装饰采用简约的“赤贫风”,共三间、三层。

清晨在鸟儿的鸣叫声中醒来,走出阳台就能看见山林和良田,听水声潺潺,闲时和爷爷下农田干活,忙时从事热爱的摄影工作,出生于1992年的陈慧玲,在老家——东阳市马宅镇瑶昌桥村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包工头”兼小工 以“成本价”盖房

造房的决定很突然,2019年老房子拆了,陈慧玲想买房不如自己造,于是说干就干。起初很多人不看好,爷爷也担心她吃不消,但她没有打退堂鼓,联系工人、采购原材料、装修都亲力亲为。造房花了多少钱?“建毛坯到简装,大约50万元。”陈慧玲说,自己既当“包工头”又当小工,加上亲朋好友的帮助,才能以“成本价”盖房。

去年3—8月,陈慧玲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打开手机相册,看到曾经搬过的砖,她仍感到手脚发软。二楼、三楼的每一块砖,都是她吊上去的。砖块先码在小推车里,吊到空中停止后,她探出身把车拉到平台上。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也有技术含量,如起吊过程中要保持推车的平稳,陈慧玲找不到人做,于是自己上。

陈慧玲(最右)与施工人员


地砖、腻子粉、水泥等,都是这样吊上楼的。除了操作吊机,她还砌过墙、涂防水材料、抹腻子粉,上得了屋顶、能操作电锤,别人见了,都说她胆子大。

老房子

联系施工人员时,陈慧玲首先找到同学的爸爸,因为“13岁时见过他给姑姑家盖房”。采购原材料时,许多商家看陈慧玲一人造房不易,都会给她优惠价。落地窗是大姨夫那儿买的,门是从远房表哥那儿买的,水管是小姨送的,灯、踢脚线自己安装,窗帘杆自己加工,窗帘的挂带自己缝,缝断了4根针……陈慧玲能省则省,“他们还允许我赊账,真的很感谢他们,替我减轻了不少压力”。

造房的苦和累历历在目。“一开始下不了床,后来常常流鼻血,手上起水泡,人晒得乌黑,瘦了10斤,不过很锻炼身体,荨麻疹很久没复发了。”看着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房子,陈慧玲感叹,“年轻真好,可以尽情折腾。”



最穷时身无分文 越努力越幸运

吃苦对于陈慧玲来说,似乎已成习惯。她跟着爷爷奶奶长大,8岁会做饭,10岁去捡元胡和贝母、割稻,踏入社会后,最穷时身无分文。

19~20岁时,陈慧玲被小偷盯上,电动车、手机多次被偷,4万元积蓄被朋友骗走。“我用最后100元买了自行车,也被偷了。”那一次,陈慧玲连坐公交车的钱都没有,一个人坐着抹眼泪,后来好心人给了两个硬币,让她乘车回家。

陈慧玲天生乐观,承受的打击越大,反弹越高。她搬到公司住,白天上班包一日三餐,晚上到健身房兼职、做微商,最节约时一个月花费不到50元。每逢节假日,她还到横店影视城景区卖饮品,端着重约5公斤的托盘和奶茶,每卖一杯赚1元。

也是在20岁时,陈慧玲半路出家玩摄影。“爸爸喜欢拍照,看着看着我也挺感兴趣。”陈慧玲存下8000多元,买了第一台单反相机,取景、构图、修图等都靠自学,不懂的就百度。她学摄影纯属爱好,想为爷爷奶奶多拍些照片。摸索3年后,有亲戚找她拍摄产品照片,“那时候才知道,原来摄影可以赚钱”。于是,陈慧玲决定把爱好干成事业,辞职成立个人工作室“森三里”,当上了“摄手陈”。


这份工作比较自由,陈慧玲有时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穷游”,并能更好地照顾老人。3月下旬,她临时起意,把被子一裹自驾去绍兴玩了两天,睡车上过夜。她一个人去过武汉、桂林、东北等,也常带着爷爷周边游。奶奶已经离世,爷爷今年83岁,陈慧玲最大的愿望就是照顾好爷爷。

4月下旬,陈慧玲将举行新房和工作室乔迁之喜,家具还在慢慢添置,银行卡里的余额常常归零,但她对未来充满期待,计划把房间布置成不同风格的拍摄场景,将工作室发展得更好。“我一直在做喜欢的事,再苦再累都能坚持。”陈慧玲说,越努力越幸运!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